译文: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注释: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译文及注释详情»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整个开头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失落和沉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但也蕴含了词人的情感。白日依山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而黄河入海流,则象征着一切都会归于平庸和消失。这两句诗句,与前面的景物描写相呼应,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命运的无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词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来表达自己对于追求理想的渴望,但又感到无法达到的无奈。而“更上一层楼”则是对于自己的激励和对于未来的期待。这两句诗句,既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理想的向往,又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于命运的抗争。
整首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于长安古道、柳树和秋蝉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失落和沉郁。而最后两句则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待。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柳永在小令方面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