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茂盛如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暄赫。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注释:
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十月、十一月。
《望海潮·东南形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以吴熊和《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的考证为基础。根据考证结果,这首词是柳永在杭州赠给资政殿学士、知杭州的孙沔的。然而,孙沔被错误地写作孙何。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引用了杨湜的《古今词话》,其中提到柳永和孙沔是布衣之间的交往。由于孙沔所在的杭州门禁严格,柳永无法见到他。于是,柳永写了《望海潮》这首词,前往拜访名妓楚楚,并请求她在府会上借朱唇歌唱这首词,以引起孙沔的注意。柳永告诉楚楚,如果有人问起这首词是谁写的,只需说是柳七(柳永的别号)写的即可。中秋府会那天,楚楚婉转地唱起了这首词,孙沔立即邀请柳永前来预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望海潮·东南形胜》创作背景详情»
州的特色植物,桂子象征着杭州的秀美和富饶,荷花则象征着杭州的宁静和纯洁。词人通过描写这些美景,展现了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整首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词人运用了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和壮丽景象。词调慢声长调,与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这首词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词的开头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了杭州的重要位置和历史悠久,揭示了所咏主题。词中的“三吴都会”一词,极言杭州在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描写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杭州的形胜和繁华,如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以及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词的下片重点描写了西湖,通过描写西湖的美景,展现了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词人用“清嘉”二字概括了湖山之美,接着描写了山上的桂子和湖中的荷花,这些特色植物象征着杭州的秀美、富饶、宁静和纯洁。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点带面、明暗交叉的描写手法,形容了杭州的繁荣和壮丽景象,同时展现了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词调慢声长调,与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这首词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二详情»
《望海潮》是一首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首先,词中提到了杭州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优美,被称为“东南形胜”。接着,词中提到了杭州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人口众多,财货聚集,被称为“三吴都会”。
然后,词中总结了杭州的繁华历史。由于杭州具备了优越的地理和社会条件,所以“钱塘自古繁华”。这句话从纵的方面来写,强调了杭州的历史繁荣。
接下来,词中详细描写了杭州的繁华景象。词中提到了“烟柳画桥”和“风帘翠幕”,形象地描绘了杭州的街道和人家。词中说“参差十万人家”,虽然“十万”只是一个约略的数字,但它表达了杭州人口众多的繁华景象。杭州的楼阁房舍错落有致,高低不一,家家都悬挂着风帘,户户都张设着翠幕,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最后,词中引用了吴自牧的《梦粱录》,进一步说明了杭州的繁盛。吴自牧在书中提到,自宋南渡以后,杭州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杭州的人口增加,达到了近百万余家,城市的规模也扩大了许多。杭州的市井坊陌繁华热闹,可以与其他州郡相媲美,充分展现了杭州的繁盛景象。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词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杭州的独特魅力。同时,词中也透露出对杭州历史的虚写,使整首词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详情»
绣美景,让人陶醉。词人用“重湖叠巘”形容西湖的山水之美,用“清嘉”形容其清澈明亮的水质。接着,词人又描绘了西湖的秋景和荷花的美丽。秋天的西湖,桂子飘香,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而十里荷花,更是一片绚烂的景象。这里的“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都是对西湖景色的形象描绘,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西湖的美丽和宁静。
整首词以杭州为背景,通过对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词人运用生动的笔墨,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杭州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杭州的魅力。整首词气势恢宏,用词精准,给人以豪迈和壮丽的感觉。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杭州这座城市的美丽和繁荣。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三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