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赏析

  • shū
    yīn
    xiān
    shēng
    èr
    shǒu
  • [
    sòng
    dài
    ]
    wáng
    ān
    shí
  • máo
    yán
    cháng
    sǎo
    jìng
    tái
    huā
    chéng
    shǒu
    zaī
  • shuǐ
    tián
    jiāng
    绿
    rào
    liǎng
    shān
    pái
    sòng
    qīng
    lái
    (
    shuǐ
    zuò
    shǒu
    )
    sāng
    tiáo
    suǒ
    liàn
    huā
    fán
    fēng
    liǎn
    xiāng
    àn
    yuán
  • huáng
    niǎo
    shǔ
    shēng
    cán
    mèng
    shàng
    shēn
    shǔ
    bàn
    shān
    yuán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 一作:一手)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相关标签:山水田园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译文及注释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在杨德逢的屋壁上题写的一组诗。杨德逢是王安石在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他经常往来的朋友。这首诗应该是王安石在半山园落成之前的作品。

半山园是王安石在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建造的一座园林。这座园林位于半山腰,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王安石在这里修建了房屋和花园,以供自己退隐之后的居住和休闲。

杨德逢是王安石的好友,他与王安石有着相似的志趣和追求。两人经常在半山园中一起品茶、赏花、谈论文学和政治。他们的友谊深厚,彼此之间有着相互尊重和欣赏的情感。

王安石在杨德逢的屋壁上题写这组诗,是为了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杨德逢的赞美。这组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半山园的美景和友谊的深厚。诗中的文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王安石和杨德逢在半山园中的友谊和交流。通过这组诗的题写,王安石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杨德逢的敬意,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组诗成为了王安石和杨德逢友谊的见证,也成为了王安石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别解



首句的“长扫”,可以解释为:经常描绘,用画笔清除尘垢。而“茅檐”则代指庭院,“静”表示干净整洁。因此,首句可以解释为:由于经常描绘,庭院变得干净整洁,没有任何污垢。



如果不深究,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释已经流传了好几百年。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实际生活,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并不合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已经很勉强。如果将“扫”解释为清除,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清除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清除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清扫的,但“茅檐”是无法清扫的。请问,有谁经常爬梯子清扫房檐的?即使是瓦檐或水泥房檐,有兴致的话清扫也无妨,但是,秋风依然能卷走屋顶上的茅草,茅草的檐下是无法清扫的,清扫一次,茅草就会掉下一些,多次清扫后屋子就会漏水。以无法清扫的“茅檐”代指庭院是不合适的。



即使允许“茅檐”代表“庭院”,那么庭院中被清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无法清除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不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清扫苔来说明庭院干净,也是不合适的。实际上,有些长有青苔的庭院,反而是文人追求的雅致和宁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考虑到这么多不合理之处,我们有理由重新审视“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见意义是清除,用扫帚除去尘垢,将“茅檐”解释为代指庭院,“长”表示经常,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即描绘、画画。张祜的诗《集灵台》中有句“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里的“扫”就是描绘。司空图的《灯花》之二中有句“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里的“扫”也是描绘。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中有句“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别解详情»

赏析

门前,与主人息息相关。二、诗歌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诗中的庭院和自然环境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诗人通过描写杨家庭院和周围的自然山水,表达了对勤劳、洁净、花木和自然山水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对美的追求和热爱。诗中的映衬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湖阴先生家的美景和主人的高尚情趣,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传世之作,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代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 通:唯)

巴女谣

唐代 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