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环绕着我的房屋。
鸟儿因为有了可以依托的地方而高兴,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完之后,我常常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来探望也会掉头回去。
我高兴地品尝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低头抬头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呢?
注释:
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是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孟夏指的是初夏,农历四月。
扶疏表示枝叶茂盛的样子。
欣有托表示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深辙指的是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颇回故人车表示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表示高兴的样子。
与之俱表示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表示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流览表示浏览。山海图是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表示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表示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的一首组诗,共有13首。这首诗以描绘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为开篇,描述了草木茂盛、鸟儿欢快的场景。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中,自得其乐,读书耕作之余,感受到世间万物各得其所的美妙。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他居住的环境,一个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隔绝。即使是老朋友前来探访,也只能掉头离去。诗人独自高兴地饮酒、采摘园中的蔬菜,享受着没有喧嚣和干扰的自在与自得。初夏的和风伴随着小雨,更增添了诗人对自然的清新和惬意。
诗的最后几句总结了读书的感受。诗人在这样清幽的草庐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将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和精神寄托。他认为,低头抬头读书的瞬间,就能够领略到宇宙的奥妙,这难道不是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
整首诗表达了陶渊明作为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以纯朴真诚的笔触,歌颂了宇宙间丰富多彩的人生乐趣,展现了他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读书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诗人通过隐居田园、读书写作,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