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jié lú):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rén jìng):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chē mǎ xuān):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jūn):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hé néng ěr):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yōu rán):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jiàn):看见,动词。
南山(nán shān):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shān qì):山间的云气。
日夕(rì xī):傍晚。
相与(xiāng yǔ):相交,结伴。
真意(zhēn yì):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xiāng yǔ huán):结伴而归。
《饮酒·其五》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在公元四一七年创作的,也就是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这个时期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对此感到非常感慨。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作者选择了饮酒这一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饮酒时所写,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饮酒·其五》创作背景详情»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享受着宁静自在的生活。而南山的存在给他带来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山气日夕之间都是美好的,飞鸟也常常与山相伴归来。这些景象都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以诗人的心境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俗的心境。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愿望和选择。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融合。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俗的心境。同时,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追求。整首诗意境高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自在。
《饮酒·其五》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谤讥 一作:谤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