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满怀失望的拄杖回家,崎岖的山路上草木丛生。
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可以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
滤好家中新酿的美酒,杀一只鸡来款待邻里。
日落西山室内昏暗不明,点燃荆柴来把明烛替代。
欢乐时总是怨恨夜间太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注释:
怅恨:失意的样子。策:指策杖、扶杖。还:指耕作完毕回家。曲:隐僻的道路。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濯:洗。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漉:滤、渗。新熟酒:新酿的酒。近局:近邻、邻居。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暗:昏暗。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天旭:天明。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归园田居·其五》译文及注释详情»
就能感到满足和快乐。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两句诗描绘了归家后的陶渊明在山间漫步的情景。秋天的落叶覆盖了整个山林,他不知道自己的脚步留下了什么痕迹。这里的“落叶满空山”形象地表达了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而“何处寻行迹”则表达了陶渊明对自己行走的方向和目的地的迷茫。这种迷茫和无所畏惧的态度,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描绘了陶渊明在田园中采摘菊花的情景。他站在东边的篱笆下,悠然地眺望着南边的山峦。这里的“采菊东篱下”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享受,而“悠然见南山”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深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追求,展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描写归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对归园田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自主和自然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