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注释:
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带。
竹枝:竹枝词,指巴渝(今重庆)一带的民歌。
藕丝:这里指荷叶、荷花。
傍:靠近,邻近。
还家错:回家认错路。
槿篱:用木槿做的篱笆。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
《巴女谣》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诗中描述了夏天傍晚的景象,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的小路慢悠悠地回家。这幅山乡风味的画面极其清新动人。
接下来的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是小女孩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仿佛是对旁人的回答。尽管天色渐晚,但这个顽皮的小家伙仍然一直歪在牛背上唱歌,听任牛儿悠闲地踱步。路旁的好心人催促她快点回家,否则等天黑了就找不到家门了。然而,这个俏皮的女孩却毫不在意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是夏天开花的,花色有红、白、紫等,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常见的景物,根本不能作为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答,就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引人发笑。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正是如此。它不仅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歌颂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这首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是采用民谣体裁写成的,词句平易近人,描绘了一个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展现了山乡风味和清新动人的景象。通过描写巴女骑牛唱歌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天真纯洁爱情的歌颂,给人以乐观开朗的感受。
《巴女谣》赏析详情»
于鹄是唐代大历和贞元时期的诗人,他隐居在汉阳,并曾担任诸府从事的职务。他的诗作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多涉及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他的代表作包括《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除此之外,关于于鹄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