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别业》原文赏析

  • zhōng
    nán
    bié
  • [
    táng
    dài
    ]
    wáng
    weí
  • zhōng
    suì
    hǎo
    dào
    wǎn
    jiā
    nán
    shān
    chuí
  • xìng
    lái
    meǐ
    wǎng
    shèng
    shì
    kōng
    zhī
  • xíng
    dào
    shuǐ
    qióng
    chù
    zuò
    kàn
    yún
    shí
  • ǒu
    rán
    zhí
    lín
    sǒu
    tán
    xiào
    hái

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田园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年以后,他心中有着浓厚的佛教信仰,直到晚年才在终南山边陲安家。当他兴致浓厚时,经常独自一人去游玩,享受自我欣赏和陶醉的快乐。偶尔他会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找源头,或者坐着观赏上升的云雾变幻。有时他在林间偶遇一些乡村老人,与他们谈笑聊天,常常忘记回家。

注释:
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终南别业》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充满了深情和哲理。在晚年时期,王维已经达到了官位的巅峰,但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他意识到仕途的艰险和尘世的烦扰。因此,他决定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王维晚年的生活可以说是亦官亦隐的,他仍然担任尚书右丞的职务,但同时也追求隐居的生活。他吃斋奉佛,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诗作也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晚年的创作背景可以说是他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他通过隐居和修身养性,寻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作以其深情和哲理而闻名,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

总之,王维晚年的创作背景是他对尘世的艰辛和烦扰的厌倦,以及对内心自由和宁静的追求。他通过隐居和修身养性,寻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并通过诗作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终南别业》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为“山水诗派”的代表。他的诗作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禅宗哲理的追求。这首诗《山居秋暝》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的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表达了诗人中年以后对尘世的厌倦和对佛教的信仰。他在晚年来到辋川别墅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所吸引。他在信中写道,他常常去山中,与山僧一起用饭,欣赏山水之美。这段描述展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表达了诗人独自游览、赏景时的乐趣。诗人的兴致来了,他就独自前往,欣赏胜景,能自得其乐。他不求别人知道,只求自己心会其趣。

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描绘了诗人随意而行,走到流水的尽头,然后坐下来,静静地观看云起。这表达了诗人心情悠闲到极点的状态。

这两句诗被后代诗人广泛赞赏。诗人俞陛云认为,诗中的“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以启发人们对世事变化和学习的无穷意义。从艺术上看,这两句诗就像一幅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的诗作充满了禅意,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禅宗哲理的追求。他被尊为“山水诗派”的代表,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居秋暝》这首诗正是他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一。 《终南别业》赏析详情»

禅解

王维的《终南别业》被广泛吟诵,他被称为诗佛,这首诗被公认为禅诗,其中处处表现出禅理的特点。然而,对于这首诗的解析往往只停留在王维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上,而没有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刘辰翁评价说:“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见他对王维的意境有着深刻的理解。

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东方金粟如来的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他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之情。

首联的两句描述了作者信奉佛道已久,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修行佛学道的背景。

颔联的两句描绘了作者对学道的浓厚兴趣,经常独自行走。而这种领悟禅宗至理的心境只有自己知道,无法与他人言说。释迦牟尼说自己说法49年未尝说过一字,六祖慧能说禅宗至理非可言说,为了传播佛法,他才强行说了出来。可见佛家所讲的自性非空非有,非善非恶,非实非虚,非烦恼非菩提,王维领悟到这种境界,无法言说。所以后来有人称王维为东方维摩的庞蕴居士问女儿,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解释。女儿回答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这是超越了理念和语言的至理境界,佛常常斥责凡人的执着,小乘佛教更是如此。

颈联的两句可以从小解和大解两个角度理解,表达了佛性无大小之分,只是应用不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水源的尽头,再往上就没有水了。这里描述了作者领悟禅宗至理的情境,清净寂然,不受外界的影响,任由世事纷纭,英雄西烟而不受其动摇。就像有人问赵州从諗禅师,两龙戏珠,哪一只会赢,赵州答说,老僧只管看。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了言语的理解。

尾联则表达了作者不追求高不求低,随遇而安,并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态。佛家至理领悟的人不少,但能在生活中随处运用而不受困扰的人却很少,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保”和“任”的区别。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正是这种“任”的心态。

总的来说,王维的《终南别业》是一首表达禅宗至理的诗歌,通过描绘作者领悟佛学境界时的怡然自乐之情,展示了禅宗的深邃和超越。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王维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禅宗思想的诠释和传承。 《终南别业》禅解详情»

赏析二

逸自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向往。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终南山边陲的生活,表达了对闲适自得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中年以后对尘俗喧嚣的厌倦和对佛教的信奉。终南山作为隐逸之地,象征着诗人追求宁静和自由的心境。接下来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一联,描绘了诗人在终南山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美景,获得无尽乐趣的情景。诗人独自一人前往终南山,不受任何干扰,自由自在地享受美景,表现出一种悠闲的心理状态。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的心境。当诗人走到溪水尽头时,眼前一片开阔,他坐下来,静静地观察天空中飘动的云彩,感受着自然的美妙和无尽的兴致。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通过对终南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宁静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的终南山成为了诗人心灵的避风港,也是他追求闲适自得的理想之地。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终南山的生活,表达了对闲适自得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心境。整首诗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意境,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终南别业》赏析二详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

猜您喜欢

雨过山村

唐代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看 一作:闲着)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代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归园田居·其二

魏晋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