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
麦田里的野鸡鸣叫个不停,蚕儿开始吐丝作茧,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
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
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渭川田家》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年号为开元的后期,大约在713年至741年之间。诗人通过描绘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村地区的人们过着勤劳而安定的生活,他们依靠渭水这条重要的水源,进行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渭水两岸的农田沃土肥沃,农作物丰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诗人通过描绘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展现了人们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景。他可能描绘了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景象,他们辛勤耕种、播种、收割,为了丰收而努力。诗人可能还描绘了农村的村庄和农舍,展现了人们朴素而温馨的生活环境。
此外,诗人可能还通过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他可能描绘了农民们的欢笑和忧愁,他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灾害的担忧。诗人可能还通过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观,如渭水的流动和两岸的风景,展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通过描绘农民的劳动场景、生活环境和情感态度,诗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篇诗歌可能旨在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展现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渭川田家》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朴素的描写手法,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诗人对其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夕阳照耀下的村庄和牛羊归家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诗中的野老倚杖在柴门口等候孙儿的情景,更是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诗人还描绘了麦田里野鸡的鸣叫和蚕儿吐丝作茧的情景,表达了大自然中生命的循环和归宿的意象。最后,诗人羡慕田园生活的安逸和闲逸,感叹自己在官场中的孤苦和郁闷。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渭川田家》鉴赏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