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原文赏析

  • shān
    zhōng
  • [
    táng
    dài
    ]
    wáng
    weí
  • jīng
    bái
    shí
    chū
    tiān
    hán
    hóng
  • shān
    yuán
    kōng
    cuì
    shī
    湿
    rén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关标签:秋天纪游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也变得稀稀落落。
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注释:荆溪:原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也有作“溪清”的说法。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山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一个初冬的日子,作者正在山中行走。在这个时节,大地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季节,树木的叶子已经凋零,山间的景色显得萧瑟而凄美。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于是他决定将这种感受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在初冬的山行中,作者可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他看到了树木的凋零,感受到了寒风的吹拂,这些景象让他产生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他或许也感受到了季节的转换,冬天即将来临,而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和转折也让他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触动。

此外,作者在山行中可能还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景观或者事件,这些也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也许他看到了一片美丽的雪景,或者遇到了一只孤独的鸟儿,这些都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一个初冬的山行时刻,作者在这个时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以及一些特殊景观或事件的触动,于是他决定将这些感受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山中》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露。”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王维的这首小诗。尽管山中没有雨水,但是在王维的笔下,山中的空气却仿佛被翠色的湿气所充满,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王维通过描绘山中的溪水、红叶和山路,展现了初冬时节山中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重。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翠色和清新的山中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 《山中》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

猜您喜欢

鹿柴

唐代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畔独步寻花

唐代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采桑子·九日

清代 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