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九日》原文赏析

  • cǎi
    sāng
    ·
    jiǔ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shēn
    qiū
    jué
    sài
    shuí
    xiāng
    xiāo
    xiāo
  • xiāng
    tiáo
    tiáo
  • liù
    píng
    shān
    mèng
    yáo
  • jiā
    shí
    beì
    fēng
    guāng
    bié
    weí
    dēng
    gāo
  • zhī
    jiào
    hún
    xiāo
  • nán
    yàn
    guī
    shí
    gēng
    liáo

原文: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相关标签:重阳节边塞写景相思采桑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这深秋的时候,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还记得我?树叶被风吹动发出沙沙声。回家的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的风景正好,但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得心中的悲伤无尽,当鸿雁南归的时候,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一天,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的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tiáo):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的屏风。因为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者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所以称为“屏山”。这里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魂销:极度悲伤。 《采桑子·九日》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的壬戌年,当时纳兰性德已经二十八岁。在八月份,他与一位郎谈出使梭龙。整个行程历时数月,直到十二月份才返回京城。在这段旅途中,纳兰性德创作了《采桑子·九日》这首词。 《采桑子·九日》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纳兰容若的《采桑子》是一首描绘边塞秋景和旅人秋思的词。词的上片以凄清冷寂的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片肃煞萧索的氛围。通过描写绝塞秋深的景色,词的上片成功地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下片则点明了佳节思亲之意,并以雁南归为烘托,反衬出此刻的寂寥伤情的苦况。

词的上阙写秋光秋色,以壮阔的笔墨勾勒出边塞山势回环的景象。其中“六曲屏山和梦遥”一句,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使相思变得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则更加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的心情。其中“只觉魂销”一句,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恰到好处。结句则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的权利,而人却在这深秋绝塞的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词中的“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展现了词中有诗的意境。这种格式的表达方式,使词的意境更加完美。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的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是王维诗中的景象。而在《采桑子》中,这些意境都被纳兰容若巧妙地融入其中。词看似平淡,但实际上已经化尽了前人的血骨。

纳兰容若一向以柔情细腻著称,而《采桑子》却以简练壮阔的笔墨写尽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仅用数十字的篇幅,词中完美地描绘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这首词展现了纳兰容若的才华和对词的驾驭能力,使人为之倾倒。 《采桑子·九日》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山行

唐代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寒食舟中作

唐代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秋兴八首

唐代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