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细雨如同微尘,云彩中带着水汽,吴王宫殿里,美人在溪流中采集香草。百花在微寒的东风中摇曳,仿佛在躲避寒气。花朵凋谢最令人怜惜,燕子也学着依偎在花朵旁边,轻轻地靠在花朵上。
注释:临江仙:唐代教坊曲,后来用作词牌名,是一种双调小令。格律都是平韵格,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本词为六十字。
“丝雨”二句:意思是细雨蒙蒙,云中夹带着水气,吴宫里的残花散落满地。嫣香:娇艳芳香的花。
“酷怜”二句:这里指最令人怜惜的是那娇美的宫花很容易凋谢,所以连小燕子也学着人的样子怜惜起花来,它紧紧地依偎在花下。偎红:紧贴着红花。
恹恹(yān):形容精神委靡不振的样子。
“不成”二句:意思是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走了,反而嘲笑那屋梁上空空荡荡。杏梁:用文杏木制成的屋梁。宋代晏殊的《采桑子》中有句:“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纳兰性德创作这首词的时间和心境。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大致写于暮春时节。在这个时候,纳兰不仅因为逝去的春光而感到悲伤,同时他的身体也正处于病痛之中,忍受着折磨。愁病交加的情况下,他产生了兴亡之叹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纳兰性德在心境和身体上的困扰,以及他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这首词的动机。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创作背景详情»
《临江仙》是一首描写暮春时节的词作,表达了词人纳兰性德愁病交加、万般无奈的情景。词中运用了吴宫、杏梁等词语作泛指,其中蕴含了兴亡之悲,似乎有着深藏的隐忧,给人以空灵含蕴的感觉。
词中描绘了空中弥漫着愁云,仿佛水汽一般,细雨飘洒过后,吴宫里的残花散落一地。娇美的宫花最经不起风雨的摧残,满地的落英令人怜惜不已,甚至过路的飞燕也紧紧依偎在花下,仿佛在模仿人们的样子。
景物的愁苦加剧了纳兰的苦闷,他自叹道:“人说病宜随月减”,但他的疾病却与春天一样萎靡颓丧,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好转。他拖着病体出门,看到蝴蝶飞舞流连,却迟迟不肯离开花丛,而梁上的燕子早已成双成对地飞走了。他忍不住对着空落落的屋梁苦笑一下。
词中的“吴宫”、“杏粱”等词语来自前人辞赋,暗含着莫大的忧虑。当时正是康熙盛世,对时代的兴亡忧虑显然不是纳兰词作的主题,而是纳兰对时光流逝、身世感伤的表达更符合他的风格。他选择的词汇平淡如水,但却在他的指尖化成一段旋律,为心弦演奏,曲曲萦绕于耳,久久不绝。
纳兰确实是个风流的才子,但绝对不是个潇洒的文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愁绪,每句读来都令人心伤。这首《临江仙》充满了兴亡之感,是对此的佐证。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