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清平乐·春归何处》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的十二月,黄庭坚在童年时才过洞庭湖,而在五、六月间才到达广西宜州贬所。本首词是在黄庭坚贬谪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创作的。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因为与权臣秦桧不合而被贬谪到宜州。贬谪是一种政治惩罚,被贬谪的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对于黄庭坚来说,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痛苦的经历。
在宜州的贬所,黄庭坚面临着孤独和困苦。他身处陌生的环境中,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被切断,无法享受到自由和舒适的生活。然而,尽管处境艰难,黄庭坚并没有放弃他的文学创作。相反,他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词是黄庭坚在贬谪宜州的第二年创作的。在这首词中,黄庭坚可能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他可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的情感来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这首词可能是他在孤独和困苦中寻找安慰和希望的一种方式。
黄庭坚的文学才华和坚韧的精神使他在贬谪期间继续创作,并成为了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这首词是黄庭坚在贬谪宜州期间创作的珍贵作品之一,它展示了他在逆境中的坚持和创作的热情。
《清平乐·春归何处》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主题是惜春和恋春情怀。词人通过抽象的春天赋予具体的人的特征,表达了自己对春天消逝的感受和寂寞的情绪。词中使用了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的手法,通过词人的奇想和追求,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词的下片转向现实世界,词人意识到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然而,词人从黄鹂的啼声中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最后,词人看到蔷薇花开,意识到夏天已经来临,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整首词通过口语化的质朴语言表达了深重的感情,构思精妙,抒写妙趣横生,呼之欲出。 《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详情»
盛开的美丽,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词人通过描写黄鹂的啼叫和飞翔,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无踪影和无法捉摸的性格。整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将词人对春天的思念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这首词通过抽象的春天和具体的黄鹂的形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幅优美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清平乐·春归何处》鉴赏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