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是谁在翻唱着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注释:
(1)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2)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3)萦怀抱:萦绕在心。
(4)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纳兰容若的词作《采桑子》。文章指出这首词表达了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情感难以言喻。词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人心,如“瘦尽灯花又一宵”,表达了作者憔悴零落的心情。纳兰容若是一个深情的男子,他的悼亡之作可以与苏子相媲美。文章认为嫁给这样的男人注定是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
文章分为上下两阕进行描述。上阕描绘了雨夜中的孤灯无眠,以及听着风声、雨声和凄凉乐曲的心情。下阕则更加强调了不眠之夜和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哀怨动人。无论是清醒还是沉醉,作者始终无法忘记那个人。
文章还提到了晏小山的《鹧鸪天》词中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以及纳兰容若对此的回应:“梦也何曾到谢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梦境与现实的无奈和渴望。
整篇词以清婉的笔调写出了相思之情,相思如风,萦绕在人的怀抱中。词中的风声、雨声、清醒与沉醉,都展现了凄凉与缠绵的情感。灯光瘦尽也象征着人神伤消瘦,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通过对纳兰容若的词作《采桑子》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深情的表达和对爱情的思考。词中的情感凄凉而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鉴赏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