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明知此次分别之后再无相见的机会,还是勉强约定将来相会的日期。像这样一别,一待梨花落尽,月亮又会悬系在西天。
注释:
才道:才知道。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在纳兰的表妹进宫后对她的思念之情。经过几年的时间,词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痛定思痛,突然意识到这场思念也许不应该开始,即使开始了也应该早早结束。因此,词人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与思念。另外,也有一些资料称这首词是词人为爱人沈宛所作,旨在表达自己内心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创作背景详情»
《采桑子》是一首率直平白的词,通过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的深情和被迫分离的痛苦与思念。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与表妹之间的错位,表达了他凄迷的心情。词中的“心绪凄迷”是抒情的重点,由于“错”而引发出来。然而,“当时错”究竟是指当初不应相识,还是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者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词中并未明确交待,留给读者自己想像。这种歧义的美妙之处,读者不应侵占,也不能侵占。
词中的“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是一种错位的修辞。本应搭配“满眼秋风”的“百事非”,却用了“春风”。这种错位让人感受到生与死的对比,繁花似锦的春天中却感受到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无二致,但此刻的心情却已经步入秋天。
下片开始写词人无可奈何的心境,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奈之情。词中的“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表达了词人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却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此刻的词人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最后一句“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以景语作结,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之情。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词人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既是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词的最后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表达了无限的愁怀说不出来,只能说天凉好个秋。
整首词以懊恼之意写分离之苦,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辞藻新颖而情感悲凉,展现出跌宕摇曳的姿态。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