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寂静无人,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一片烟雾笼罩着数十里湖泊。
狗吠声中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沿着横亘之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家掩映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注释:南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两平韵、两仄韵;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五十八字或五十四字。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bēi):池塘、湖泊。
荧(yíng)荧:灯光闪烁的样子。唐杜牧《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fēi):门。
《南乡子·秋暮村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发生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漫步在一条空旷的山路上,四周寂静无声,万木凋零,红叶漫天飞舞,河水中漂浮着满满的红叶。词人登上一座高楼,眺望远方,只见暮色笼罩着整个山脉,苍茫的景象令人心生感慨。在这个时刻,词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和寂寥,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希望能够通过文字描绘出山耙在暮秋时节的景象,并表达出他当时的感受和体验。 《南乡子·秋暮村居》创作背景详情»
的安静和宁静。
最后一句“昨夜寒蛩不住鸣。”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寒蛩的鸣叫声是秋夜的特色之一,也是秋天的象征。词人通过这一句,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了秋夜的村居,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寂寥的氛围。
整首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秋日山村的景色和氛围,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词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使词中的景物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词人通过描写村居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宁静和与世隔绝的向往,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