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我们说了很多话,发现你依旧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注释:女冠子:词牌名。
桃花面:据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诗人崔护曾在清明节独自游览长安城南时,看到一个庄园里有一个女子独自倚在小桃树旁,表情深沉。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再次去找她,却发现门扉紧闭无人,于是在左边的门上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人们就用“桃花面”来形容思念的美女。
柳叶眉:形容眉毛像柳叶一样细长,这里用“眉”代指“面”,也表示“低下脸”的意思。
依依:形容恋恋不舍的样子。
胜:尽。
《女冠子·昨夜夜半》译文及注释详情»
《女冠子》二首词的创作背景存在学术界的分歧。有人认为这两首词也是与“思姬”有关的作品,比如吴世昌认为是“忆故姬之作”,华钟彦则认为是“为怀念宠姬而作”。然而,也有人认为关于“思姬”的说法还不够充分,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对于《女冠子》二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人认为它们可能与思念某位姬妾有关。这种观点认为这两首词是作者对于过去与某位姬妾的回忆和思念之作。吴世昌在《词林新话》中提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这两首词是作者回忆往事、怀念故姬的产物。
另一种观点认为,《女冠子》二首词是为了怀念宠姬而作。华钟彦在《花间集注》中提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这两首词是作者对于曾经宠爱的姬妾的思念之作。这种观点认为这两首词是作者对于宠姬的感情表达,表达了作者对于宠姬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然而,也有人对于“思姬”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这一观点。这些人认为《女冠子》二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比如作者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等。他们认为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思姬”的说法。
综上所述,关于《女冠子》二首词的创作背景存在学术界的分歧。有人认为这两首词是与“思姬”有关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姬妾的回忆和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这两首词是为了怀念宠姬而作,表达了作者对于宠姬的感情表达。然而,也有人对于“思姬”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关于《女冠子》二首词的创作背景仍然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解决这个问题。
《女冠子·昨夜夜半》创作背景详情»
《女冠子》是一首描写男子对女子相思之梦的词。词中描述了恋人在梦中相见的情景,他们相拥而泣,无法尽述彼此的离愁别苦。词中明写了千言万语,暗扣山高水长,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深思念之情。特别是描述了女子低垂的柳叶眉和依依不舍的神态,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然而,梦醒之后,男子更加伤感悲痛。这首词不同于大多数花间词的浓艳,而是在清淡中蕴含着深意,需要细细品味。它被称为“意婉词直”,别具一格。
这首词的结构独特,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没有明显的过片痕迹,一气呵成。前七句描写了梦中的欢乐,后两句描写了梦醒后的悲伤。这种结构的运用使整首词更加流畅自然。
词中描绘的梦境清晰而真实,温馨而甜蜜,与另一首《女冠子·四月十七》中的迷惘惆怅不同。词的开头就明确了梦境发生的时间是“昨夜夜半”,虽然梦境通常是虚无缥缈的,但这个梦境却非常“分明”。这种清晰的梦境源于男子对女子的日夜思念,使得女子的形象常新活在男子的脑海中,出现在梦中。这表明男子也是一位与少女同样痴情的有情郎。这两句描写梦境的开篇已经透露出明朗的色调。
这是一个旖旎的梦,从绵绵情话开始,到依依惜别为止,充满了柔情蜜意。梦中的女子形象尤其动人。词中明写了千言万语的相思话,暗扣山高水长的阔别之苦。女子的面容被形容为“桃花面”和“柳叶眉”,这是古代对妇女容貌的形容。女子习惯于低垂眉毛,在《女冠子·四月十七》中的现实情境和这首词的梦境中都是一致的。《女冠子·四月十七》中的“忍泪”和这首词中的“依旧”互为补充,使女子形象更加生动。词中的“依旧桃花面”和《女冠子·四月十七》中的“去年今日”都受到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艺术构思的启发。实际上,除了在梦中相见,这两位男女主角很难再次在现实中重温旧梦,否则男子不会在梦醒后感到“不胜悲”。词中的“半羞半喜”表达了女子的复杂情感,
《女冠子·昨夜夜半》赏析详情»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词人,出生于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他是汉族,是文昌右相韦待价的七世孙,也是苏州刺史韦应物的四世孙。
韦庄与温庭筠一起被称为“花间派”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相似,因此也被合称为“温韦”。韦庄擅长写诗,他的长诗《秦妇吟》以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为题材,在当时非常有名气,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三绝”。
韦庄的诗集《浣花集》共有十卷,后来还有人将他的词作辑录为《浣花词》。《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共三百一十六首。
关于韦庄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具体的资料并不确定,只能大致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