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
《使至塞上》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唐玄宗下令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凉州,出塞宣慰,并且察访军情。同时,他还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判官的职位。然而,实际上,这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一种方式。
这首诗是王维在这次出塞途中创作的。
《使至塞上》创作背景详情»
和寂寥,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而“长河落日圆”则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长河在夕阳的映衬下,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光晕,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最后两句则写到了诗人到达边塞后的情景,他期待着能够见到将官,却只能遇到侦察兵,得知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这种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失望,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不确定性。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豁达情怀。诗人通过对大漠、长河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悲伤。诗中的“单车欲问边”和“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等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豁达和慷慨悲壮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旅程和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悲伤,同时也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豁达和慷慨悲壮的感觉。
《使至塞上》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