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为什么要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凉州词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辞去官职,开始了长达15年的自由生活。这段时间里,他选择了居家过日子,并且在这期间创作了《凉州词二首》。
《凉州词二首》是王之涣在727年至741年期间创作的两首诗歌作品。这两首诗歌以凉州为背景,描绘了那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凉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地处西北边陲,气候干燥,风景独特。王之涣在这里度过了他的辞官生活,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在这15年的自由生活中,王之涣远离了政治的纷扰,享受了居家的宁静。他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观察着大漠的苍茫和河山的壮丽。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凉州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这两首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凉州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王之涣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些诗句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王之涣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凉州词二首》成为了王之涣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他辞官生活的见证。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王之涣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对自由和人生的思考。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凉州词二首·其一》创作背景详情»
诗人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话,巧妙地将羌笛声与士兵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羌笛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乐器,而《折杨柳》是一首表达离别思念的曲子。诗人用“何须怨杨柳”来表达士兵们不必因为离别而悲伤,因为他们的思乡之情已经融入到了羌笛声中。这句话既表达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他们坚守边疆的决心和勇气。
接下来的两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二月山城半夜凉”进一步强化了士兵们的孤寂和思乡之情。春风是温暖和希望的象征,而玉门关是西北边疆的重要关口。诗人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暗示士兵们无法享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希望,而“二月山城半夜凉”则表达了士兵们在寒冷的夜晚思念家乡的心情。
最后两句“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则是诗人通过描写寒蛩的鸣叫来表达士兵们的孤寂和无助。寒蛩是秋天的象征,它的鸣叫常常让人感到凄凉和寂寞。诗人用“昨夜寒蛩不住鸣”来暗示士兵们无法入眠,被思乡之情所困扰。而“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则表达了士兵们在深夜被思乡之梦惊醒的心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士兵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他们在广阔边地的孤寂和无助。诗人通过黄河、孤城、羌笛等意象的运用,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与边疆的苍凉景象相结合,使诗作更加深入人心。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坚守边疆的决心和勇气。
《凉州词二首·其一》赏析详情»
无法吹到玉门关外,那么戍边士兵又何必怨恨呢?这里的“君门远于万里”可以理解为最高统治者的宫门远离边塞万里,意味着他们对边塞士兵的关怀和恩泽无法及时传达到边塞。这种讽刺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边塞士兵的同情。
最后两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则是表达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青青子衿指的是士兵们的军装,悠悠我心则是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忧愁和思乡之情。这两句简洁而深情地描绘了戍边士兵的心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孤独和无奈。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辽阔的山川、孤城和羌笛声,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戍边士兵的豁达胸怀和坚守精神。这首诗既表达了士兵们的怀乡之情,又展示了他们的坚韧和无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凉州词二首·其一》鉴赏二详情»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他以豪放不羁的个性而闻名,常常击剑悲歌。他的诗歌经常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他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经常一起创作,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而著名。
王之涣的代表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其中,《登鹳雀楼》的开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被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关于王之涣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688年,逝世于742年。他的诗歌才华使他名动一时,成为盛唐时期的重要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