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为什么要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凉州词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离别和思念的象征物,而“杨柳”则是代表家乡的象征。诗人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话,表达了士兵们在边疆戍守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中的“何须怨”一词,表明诗人认为士兵们无需怨恨杨柳,因为他们已经通过羌笛声中的《折杨柳》曲,将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了。
接下来的两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二月山城半夜凉”则进一步强调了士兵们在边疆戍守的艰辛和思乡之苦。诗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表明春天的温暖和生机无法到达边疆的玉门关,而“二月山城半夜凉”则描绘了山城在寒冷的二月夜晚的凉意。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士兵们思乡之情的理解和同情。
最后一句“戍楼西望独沉思”则表达了士兵们在戍楼上独自凝视远方的思念之情。这句诗中的“戍楼”象征着士兵们的戍守之地,而“西望”则表明他们的目光一直望向家乡的方向。诗人通过这句话,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与他们的戍守环境相结合,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士兵们的孤独和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士兵们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士兵们在边疆戍守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士兵们的孤独和思念,从而引起读者对他们的同情和敬意。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家乡和士兵的重视和关怀。
《凉州词二首》鉴赏详情»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他以豪放不羁的个性而闻名,常常击剑悲歌。他的诗歌经常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他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经常一起创作,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而著名。
王之涣的代表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其中,《登鹳雀楼》的开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被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关于王之涣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688年,逝世于742年。他的诗歌才华使他名动一时,成为盛唐时期的重要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