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新雨刚停,锦江的西面波光粼粼,水呈碧绿色,山头和岭畔上的荔枝树上挂满了红艳的果实,四周弥漫着清香的气息。在成都城南的万里桥边有很多酒家,来游玩的人最喜欢在哪家住宿呢?
注释:锦江:四川省的一条河流,流经成都。
烟水:水面上弥漫着雾霭。
万里桥:位于成都城南的一座桥梁。
爱向:指对某人或某事物表示喜爱和崇敬。
《成都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七绝是张籍在游历成都期间所写。诗中通过描绘成都市郊的风景和人情,以及市井繁华的景况,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在诗中,张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他可能在游览成都的郊外,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纯朴。他用诗句来描绘这些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同时,诗中也描绘了成都市区的繁华景况。成都作为古代重要的商业中心,市井繁华的景象无疑给张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可能在市区的街巷中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闻到了各种美食的香气,感受到了市井生活的喧嚣和活力。这些景象让他对太平生活产生了向往,渴望能够远离尘嚣,回归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成都市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太平生活是指和平安宁的生活,远离战乱和纷争,过上宁静而幸福的日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也是对社会和谐的期盼。
这首七绝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成都市郊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的感受,以及对太平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成都曲》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七绝是张籍在游览成都时写的,通过描写成都的美景、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顺着锦江向西望时的美景。锦江以其清澄的江水和鲜明的锦缎而闻名。它流经成都的南郊,江南是郊野,江北是市区,江中有商船。这个地方既繁华又幽美。诗中的前两句展现了诗人眼前的美景,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着清香。这样如画般的景色非常吸引人。这两句描写了眼前的景色,同时也蕴含着情感,给人以深远的意境,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诗中的后两句则通过“桥”和“酒家”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桥下的水流入岷江,经过宜宾,与金沙江合流成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代时商贾往来频繁,船只很多。“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代的酒家常常留宿客人。读到这两句,人们会想到远方的商人和近处的贾客,商业兴盛,水陆繁忙;还会想到游人的往来,生意的兴隆。最后诗中说:游人啊,你究竟选择哪家酒店留宿更令你满意呢?通过这种问人和自问的语气,让人想到处处都有热情的招待、家家都有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以及店店都有别具风味、各有诱人的美酒。虽然处处都有好的酒店,但人们却不知道哪里更好。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张籍的这首诗,每句都包含着景色,每个景色都有情感。特别是后两句,近似口语,但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炼而又自然。诗人既善于抓住富有特色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这样就能使整篇诗朴实,每句都有灵感,每句都回应整篇的主题。这就是张籍的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成都曲》鉴赏详情»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他的先祖移居和州,因此他被认为是和州乌江人。张籍被尊称为“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其中著名的诗篇包括《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和《江南曲》等。
关于张籍的籍贯,有一些争议。《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是指他的郡望,而不是他的出生地。该书引用了《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斥了他是苏州人的说法,确定了他是乌江人。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