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三首》原文赏析

  • liáng
    zhōu
    sān
    shǒu
  • [
    táng
    dài
    ]
    zhāng
  • biān
    chéng
    yàn
    feī
    sǔn
    chū
    shēng
    jiàn
  • shǔ
    líng
    shēng
    yáo
    guò
    yìng
    tuó
    bái
    liàn
    dào
    ān
    西
    zhèn
    chéng
    mén
    bái
    kaī
    bīng
    wǎng
    wǎng
    bàng
    shā
    duī
  • xún
    biān
    shǐ
    使
    xíng
    yìng
    zǎo
    wèn
    píng
    ān
    shǐ
    使
    lái
    fèng
    lín
    guān
    shuǐ
    dōng
    liú
    bái
    cǎo
    huáng
    liù
    shí
    qiū
  • biān
    jiāng
    jiē
    chéng
    zhǔ
    ēn
    rén
    jiě
    dào
    liáng
    zhōu

原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相关标签:边塞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其二
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其三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碛:读qì,戈壁、沙漠。
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沙堆:亦作“沙塠”,沙墩,小沙丘。
使客:使者。凤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凉州词三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凉州词三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吐蕃族占据凉州的景象。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造成了国家的动荡和破坏。在这次叛乱之后,吐蕃族趁机东下牧马,占领了唐朝西北的凉州地区。这一地区包括了今天甘肃省永昌以东、天祝以西的一带,涵盖了几十个州镇。

诗人王之涣亲眼目睹了吐蕃族占领凉州的现实,他对这一局势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于是,他创作了《凉州词三首》这组诗歌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动荡的痛心和对凉州被占领的悲愤之情。

这组诗歌作品以凉州为背景,通过描绘凉州的自然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凉州被占领后的凄凉和苦难。诗中的景象包括了黄河奔流、沙漠荒凉、百姓流离失所等,形象地表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境。

《凉州词三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它们通过凄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壮和无奈,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追求。

《凉州词三首》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吐蕃族占据凉州的历史事件,而这组诗歌作品则是诗人王之涣对这一事件的思考和感慨的艺术表达。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凉州词三首》创作背景详情»

选析

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但现在却只有白练被驮到了吐蕃占据的安西。这句诗通过描写边城的荒凉景象和丝绸之路的衰落,表达了诗人对边城悲凉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边塞的侵扰。诗人写道:“边塞寒尘生”,寒冷的尘土在边塞上升起。这里的“寒尘”既指边塞的寒冷气候,也暗示了边塞的战乱。接着诗人写道:“征戍苦无因”,征戍的士兵们苦苦守卫边塞,却不知道战争的原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事的无奈和对士兵们辛苦的同情。接下来的两句写道:“空忆边庭雪,独怜远戍烽。”诗人回忆起边塞上的雪景,感叹边塞的孤寂和战火的烽烟。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寒冷和战乱,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士兵的同情和对战争的痛惜。



其三:



第三首诗描写边将的腐败。诗人写道:“边将断烽尘”,边将们断绝了烽火的消息。这里的“断烽”既指边塞上的烽火不再燃起,也暗示了边将们对战事的漠视。接着诗人写道:“万里烽烟里,百战鬓毛新。”边将们在万里烽烟中,却依然保持着年轻的鬓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将们腐败和无能的愤慨。接下来的两句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描绘了青海上的乌云和雪山,以及孤寂的边城远望玉门关的景象。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将的腐败和边城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边将们的愤慨和对边城命运的忧虑。



《凉州词三首》通过描写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和边将的腐败,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诗人通过描写边城的景象和事件,表达了对边城人民生活困苦和国家安危的担忧,对战争的痛惜和对腐败的愤慨。整首诗以悲凉的笔调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边城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凉州词三首》选析详情»

唐代诗人张籍的照片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他的先祖移居和州,因此他被认为是和州乌江人。张籍被尊称为“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其中著名的诗篇包括《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和《江南曲》等。

关于张籍的籍贯,有一些争议。《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是指他的郡望,而不是他的出生地。该书引用了《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斥了他是苏州人的说法,确定了他是乌江人。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猜您喜欢

塞下曲·其六

唐代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送人游塞

唐代 齐己

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
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唐代 卢纶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