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注释:
家:一作“归”。- 表示回家。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意思纷繁复杂。
复恐:又恐怕。- 再次担心。
行人:指送信的人。- 信使。
临发:将出发。- 即将离开。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打开信封。
《秋思》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籍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原籍吴郡,但在创作这首诗时却身处洛阳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秋季,当时的秋风吹拂着诗人独在异乡的心灵,勾起了他深深的凄寂情怀。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思念家乡和亲人,思念那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思念那些他曾经亲近的人们。于是,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展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渴望。 《秋思》创作背景详情»
下。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怕自己匆匆忙忙地写信,没有把所有的思念之情都表达出来,所以“复恐匆匆说不尽”。而临发的行人又开封,这里的“开封”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行人打开信封,看到信中的内容;二是指行人要启程离开,再次开启旅途。这样的描写使得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真实可感,读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最后两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是诗人在思念家乡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何时能够归去。他想在家人面前说出自己的归期,但又觉得未到春天,自己的容颜还没有恢复,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疲惫和颓废。这里的“未语春容先惨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也展现了他对家人的深深的爱和关怀。
整首诗通过一个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乡思之情和对家人的深深的爱。这首诗既有情感的真挚,又有细节的生动,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作方式,使得诗中的乡愁之情更加真实、深刻。
诗中的“意万重”和“复恐说不尽”表达了诗人在写信前后的心理活动。在写信之前,他的思绪万重,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写完信之后,他又担心自己无法将乡愁之情完全表达出来。这种复杂的心态在“临发开封”这个细节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诗人在离开时,怕自己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于是连忙打开信几遍确认。这种细节描写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真实,读者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乡愁之情。
与其他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诗中的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但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味。读者需要仔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中的乡愁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诗人的背景和历史背景也为诗中的乡愁之情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意味。诗人原籍吴中,这使得他在见秋风时更加思念故乡。与晋人张翰的故事相似,诗人也有着相似的思乡之情。尽管他不能立即回到故乡,但他通过写信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方式,使得诗中的乡愁之情更加真实、深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愁之情。诗中的细节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乡愁之情更加真实、深刻,读者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诗人的背景和历史背景为诗中的乡愁之情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意味。这首诗虽然寥寥数语,但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味,需要读者仔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
《秋思》赏析详情»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他的先祖移居和州,因此他被认为是和州乌江人。张籍被尊称为“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其中著名的诗篇包括《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和《江南曲》等。
关于张籍的籍贯,有一些争议。《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是指他的郡望,而不是他的出生地。该书引用了《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斥了他是苏州人的说法,确定了他是乌江人。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