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赏析

  • tiān
    zhú
    yuè
    shí
    guì
  • [
    táng
    dài
    ]
    xiū
  • shān
    shān
    xià
    yuè
    diàn
    殿
    qián
    shí
    lòu
    huá
    xīn
  • zhì
    jīn
    huì
    tiān
    zhōng
    shì
    yìng
    shì
    cháng
    é
    zhì
    rén

原文: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相关标签:小学古诗中秋节桂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注释:
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
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中秋夜晚创作此诗的情景。诗人在前一年考中了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他东游之中,也是他意气风发之时。正值中秋佳节,诗人心情愉悦,以此背景为基础,他创作了这首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文章描述了诗中描绘的美丽场景,零落的桂花花瓣和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下来,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这个场景的描绘非常美好,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艺术表达能力。

接着,文章指出这首诗与其他描写中秋的诗作不同,没有凄凉、凋零或惆怅、哀绵的情感。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我们得知他前一年考中了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因此,整首诗轻松愉快,没有忧愁之情。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虽然不现实,但并不让人觉得空虚,反而为诗作增添了一些俏皮的气息,使得整首诗恰到好处。

最后,文章指出虽然这首诗只描写了一幅夜晚赏月赏桂的图景,但通过这幅图景,我们可以了解到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即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使得诗的节气感扑面而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读起来让人心清气爽,也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产生了浮想联翩的情感。这篇赏析通过对诗歌内容和背景的分析,展示了诗人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对中秋节的描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详情»

赏析二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的绝句。诗人通过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以桂花为主题,表达了对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首句“玉颗珊珊下月轮”描绘了桂花像是从月亮上掉下来一样的场景,明确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为全诗营造了轻松、联想的氛围。

接着,“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表达了诗人享受中秋之夜景色的心情,也暗示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然后,“至今不会天中事”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明了诗人热爱自然,怜惜自然。

最后,“应是嫦娥掷与人”感叹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

整首诗描绘了桂花的景象,桂花洁白如玉,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晶莹,捡起桂花还带着露水,更加滋润。诗人联想到嫦娥撒下桂花给人间,展现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玩月的全情投入,以小见大,给人以启发。

综合来看,这首诗以中秋赏月为主题,通过描写桂花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怜惜之情。整首诗轻松自在,没有凄凉和忧愁的情绪,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读者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中秋佳节的民俗习俗,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中秋的浓厚兴趣和联想。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二详情»

唐代诗人皮日休的照片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他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和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被世人称为皮陆。他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曾居住在鹿门山。他是汉族,出生地为今湖北天门。

皮日休于咸通八年(867年)中进士,历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来他参加了黄巢起义,有人称他陷巢贼中。他还曾担任翰林学士,但起义失败后便不知所踪。

皮日休的诗文作品兼具奇特和朴素的风格,其中多为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之作。《新唐书·艺文志》收录了他的多部作品,包括《皮日休集》、《皮子》和《皮氏鹿门家钞》等。

猜您喜欢

题画梅

清代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轻肥

唐代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吴山图记

明代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