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观潮》原文赏析

  • shí
    guān
    cháo
  • [
    sòng
    dài
    ]
    chén
    shī
    dào
  • màn
    màn
    píng
    shā
    zǒu
    bái
    hóng
    yáo
    tái
    shī
    shǒu
    beī
    kōng
  • qíng
    tiān
    yáo
    dòng
    qīng
    jiāng
    wǎn
    chén
    làng
    zhōng

原文: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相关标签:写景地名早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广阔无边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天上的神仙失手把玉杯中的美酒泼向了人间,如此汹涌澎湃。

在汹涌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
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走白虹: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十七日观潮》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是关于浙江钱塘江潮水的自然奇观。每年的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钱塘江的潮水势如奔马,铺天盖地,吸引了大量的观潮人群。历代文人都对这一景象进行了描写,留下了许多关于江潮的诗文。陈师道也在这个话题上创作了近十首观潮诗,其中的这首就是其中之一。 《十七日观潮》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绝句进行解读。文章首先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背景,指出了大潮在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而诗人选择在十七日观潮。接着,文章分析了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文章指出,诗的开头描绘了潮水渐渐隆起的情景,用“走”字描绘了潮水逼近的情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潮水的妙处。接着,诗人使用神话想象,将潮水比喻为天神倾翻的玉杯,以展现潮水的气势浩大。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的描写相似,都通过夸张的比喻来表达景物的壮丽。

接下来的两句诗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情况。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水的情况,而是通过描绘天空在水中的倒影和太阳的运动来渲染水势和浪头的巨大。动词“摇动”和“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最后两句诗分别描写了潮前和潮后的情景。前两句通过夸张的笔法和浪漫的想象,将潮水的气势写足,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则通过铺张的手法,写实景,展现了雄壮中的绮丽。整首诗通过选取特写的方式,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观的赞叹。

最后,文章指出这首绝句没有使用抒情的字眼,却能够触发读者对祖国山川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篇赏析通过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十七日观潮》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照片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是北宋时期的官员和诗人。他的字是履常,号称后山居士,是汉族,出生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在元祐初年,苏轼等人推荐他的文才和行为,使他成为徐州的教授。后来,他历任太学博士、颖州教授和秘书省正字。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思,因此被称为“闭门觅句陈无己”。他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也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除了诗歌,他还擅长写词,他的词风格与诗相似,以拗峭惊警见长。然而,他的诗和词存在内容狭窄、词意艰涩的问题。他的著作包括《后山先生集》,他的词作有《后山词》。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

猜您喜欢

真州绝句

清代 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入朝洛堤步月

唐代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铜官山醉后绝句

唐代 李白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