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1053~1102)是北宋时期的官员和诗人。他的字是履常,号称后山居士,是汉族,出生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在元祐初年,苏轼等人推荐他的文才和行为,使他成为徐州的教授。后来,他历任太学博士、颖州教授和秘书省正字。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思,因此被称为“闭门觅句陈无己”。他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也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除了诗歌,他还擅长写词,他的词风格与诗相似,以拗峭惊警见长。然而,他的诗和词存在内容狭窄、词意艰涩的问题。他的著作包括《后山先生集》,他的词作有《后山词》。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
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他与保守派的苏轼、黄庭坚等人之间的矛盾非常深刻。早在他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赵挺之就多次弹劾苏轼。他指责苏轼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对先帝的诽谤,还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辩试馆职策问”存在问题。而苏轼及其追随者也不甘示弱,对赵挺之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挖苦。
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可以从一个事件中看出端倪。陈师道深夜到皇家祠堂守灵,因为没有皮衣御寒,他的妻子回娘家向胞妹借了一件。陈师道的妻子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的人,陈师道和赵挺之都曾在郭概家中坦腹东床。当陈师道得知妻子借了赵挺之的皮衣时,感到非常羞辱,并对妻子大发雷霆:“你难道不知道我不穿他家的衣服吗!”陈师道在元符三年冬天参加祭祀时,因为没有棉衣御寒而生病并最终去世。据记载,陈师道去世后,家人没有钱来安葬他,“朝廷特赐绢二百匹,曾与往来者共同购买,然后才得以归葬。”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轻视和不屑。赵挺之作为王安石变法的拥护者,与苏轼等保守派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他们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在政治上的分歧,更是在个人尊严和家族荣誉上的冲突。陈师道的妻子借了赵挺之的皮衣,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视为一种侮辱和羞辱。陈师道因为没有棉衣御寒而生病致死,家人甚至没有钱来安葬他,只能依靠朝廷的赐予才得以归葬。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赵挺之和苏轼等人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在言辞上的攻击,更是在个人尊严和家族荣誉上的争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仇恨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家庭和生活。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家族荣誉的重要性。在这个等级观念极为严重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家族的荣誉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任何对此的侮辱都是不可容忍的。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个人尊严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斗争仍然是激烈而残酷的,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尊严和家庭荣誉的保护。无论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避免以言辞或行动侮辱他人。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陈师道人物轶事:不著渠家衣详情»
一生信奉佛法的陈师道,喜欢与僧人、居士交往。他写了很多与佛有关的塔铭、墓表,并且创作了《华严证明疏》、《佛指记》等文章。
陈师道特别推崇《华严经》,他在《华严证明疏》中说:“得有此经,庆幸平生孰如今日,实力贫而家富,将口诵而心通。誓尽此生敬供不息,在在处处如佛之存,劫劫生生以今为始。伏愿诸佛所说如庆喜而常闻,一生之间与善财而同证。”这表明他对《华严经》的重视,以及他通过学习佛经来保持高尚品德和不计较贫穷的原因。
陈师道不仅专注于佛典,也涉猎儒、道经典。在三教关系上,他主张“道通”、“道一”,认为三教的差异不在于教义,而在于世界的不同和言说的不同。他说:“大道一而今之教者三,三家之役相与诋訾。盖世异则教异,教异则说异。尽己之道则人之道可尽,究其说则他说亦究。其相訾也固宜,三圣之道非异,其传与不传也耶!”陈师道认为三教的道理是一致的,只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言说的不同,才导致了相互诋毁和传承的差异。
在《白鹤观记》中,陈师道进一步阐述了释老的关系,指出:“夫老释氏之教并行,于世而有衰盛,世遂以为优劣。又谓教有利有不利,皆非也。夫二氏离行而合妄,其所异者因于俗也。至其隆替则系于世,世之好恶则系其习……”他还具体列出了三教的传承世系,认为只有“释自能仁”,从始至今,才有代代相传的人。陈师道对于三教关系的观点是独特而深刻的,值得在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引起注意。
儒、道、释的融合是宋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宋代文人的文化结构大多具备这一特点,陈师道也不例外。他们都以儒学为基础,同时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陈师道在未入仕之前自称为居士,这也反映了他们类似的文化心理背景:追求道艺的隐士身份、重视个人自由的人格、以及对佛教理论的理解和安慰。
由于体弱多病,陈师道希望通过诵佛经、守戒持斋等方式减轻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延长寿命。他曾与妻子一同前往佛寺,自称为弟子,并购买经书发誓。这显示了他对佛教修行的热忱和对佛法的信仰。
陈师道以他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以及对三教关系的思考,为宋代文化和思想史留下了宝贵的贡献。他的作品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宋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宗教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陈师道人物轶事:师道近佛详情»
陈师道是一位模仿杜甫句法的诗人,他的模仿之处比黄庭坚更加显著。他希望自己的诗句“每下一俗间言语”都能“无字无来处”,但是他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丰富的才华和广博的学问,常常陷入困境。他曾经说过自己写诗就像是“拆东补西裳作带”,又说:“拆补新诗拟献酬”,这可能是他坦诚的承认。因此,尽管他看不起那些把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的作者,但他的作品却很容易犯这种嫌疑。
陈师道的情感和思想都比黄庭坚更加深刻,可惜他的表达很勉强,常常说不出口,可能也是他追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所害。如果读他的《山谷集》,就像听异乡人讲方言,听得滔滔不绝,只是不太懂;而读他的《后山集》,就像听口吃的人或者病得喘不过气的人说话,看着他满腹心事却说不畅快,让人替他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地拆解成语和古句,或者过分地简缩字句,他就能写出非常朴挚的诗作。
总的来说,陈师道是一位受到杜甫影响较大的诗人,他的作品虽然有些瑕疵,但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却有着独特的深度。他的诗作如果能避免过度拆解和简缩,就能展现出更加真挚的魅力。
陈师道后世评价详情»
陈师道是出身于仕宦家庭的人,他的祖父陈洎曾担任三司盐铁副使,后来被赠予工部侍郎的职位。他的父亲陈琪则曾任国子博士通判绛州。然而,到了陈师道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先夫人行状》中描述道:“先君以家赀让群弟蓄孤振穷,欲死恤终。夫人同之,不以累其夫。先君卒贫,不能家,夫人以大家子就下养,人以为忧,夫人安之,不以累其子,年高而家益贫。”这段话表明了陈师道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为了养活家中的孩子们,不惜自己下嫁,使得陈师道的家境更加贫困。
陈师道在年轻时娶了郭概之的女儿为妻,但由于生计所迫,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岳父家中吃饭。16岁时,他拜师于曾巩。当时朝廷以王安石的经义之学来选拔士人,但陈师道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因此没有去参加考试。元丰四年(1081年),曾巩受命修撰本朝史书,推荐陈师道为属员,但由于他穿着朴素,没有成功。太学博士正录也推荐他为学录,但他婉拒了这个机会。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通过秦观向陈师道传达意思,希望他前去拜见,准备推荐他,但他回答道:“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绝了这个邀请。
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人推荐陈师道担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后,苏轼被任命为杭州太守,途经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前去送行,因为擅离职守,被罢免了职务。不久后,他又复职,调到颍州担任教授。当时苏轼担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的话婉言推辞。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仍然对他进行指导。
绍圣元年(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的余党,被罢免了职务回家。尽管他家境贫困,但他仍然专注于写作,希望能够通过诗文传承给后世。元符三年(1100年),他再次被任命为棣州教授,但在赴任途中,改任秘书省正字,却在上任前去世。
陈师道的一生虽然家境贫困,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和写作。他拒绝了一些机会,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尽管他的成就并不显著,但他的坚持和努力仍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陈师道生平详情»
陈师道是一位历史上的文人,他的日常生活非常拮据困窘。在他的《与鲁直书》中,他向好友黄庭坚诉说了自己失官后生活的艰难。他说:“我已经罢官六年了,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生活艰难困苦,无所不有。每天都过着沟壑般的忧虑,真是可笑啊……我本来就有脾疾,现在又得了风旋,时不时地发作,真是痛苦不堪。如果不是饿死、寒死,也会病死。”这段话真实地再现了陈师道日常生活拮据困窘的情况。
陈师道的贫困生活也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形象地描绘。他在《后山述贫诗》中写道:“我的肚子里有声音,咽气不如带紧。我已经七十岁了,一饱都吃不上,怎么能忍受呢。公侯们在年轻时就有这样的生活,奴婢们吃着粗粮也知道夜晚是漫长的。过去那些贫穷的人家,邻居们也没有留下传家宝。曾经写过九个日期的诗,一览无余地展示了四方风景。夜雨秋水深,裂风让人害怕。酒杯是空的,花却为我开放。官奴们穿着青绫衣,破屋子任由飞霜。密密的雨水吹不停,贫穷的家常常关着门。东溟的容量有限,西极的存储能力更强。湿漉漉的炊烟升起,翻过床来修补破墙。倒身无处可躺,呵手也暖不起来。”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陈师道生活的贫困和艰辛。
陈师道的贫困甚至到了无力养家的地步,他不得不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投奔岳父。他的一些诗篇如《送内》、《寄外舅郭大夫》、《东阿》、《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别三子》、《示三子》等描写了与亲人“贫贱离”的痛苦。比如《别三子》中写道:“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哪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这些诗句表达了陈师道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陈师道的生活困窘和贫困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实的描绘。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苦难和对亲人的思念。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陈师道个人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现象。陈师道的诗作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让人们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陈师道人物轶事:师道述贫详情»
陈师道是一位以诗歌创作为主要成就的文学家。他曾表示自己在刚开始写诗时并没有什么诗法可言。后来他读到了黄庭坚的诗作,深深地被吸引,甚至将自己过去的诗稿都烧掉了。他开始向黄庭坚学习,并且两人互相推崇。江西诗派将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列为“三宗”,但实际上陈师道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了黄庭坚的诗风,后来发现黄庭坚的诗“过于出奇,不如杜甫那样以遇物而奇”(《后山诗话》),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学习杜甫的诗风。黄庭坚对于他学习杜甫所达到的境界表示了钦佩,曾对王云说,陈师道“在作文方面深知古人的关键,在作诗方面深得老杜的句法,现在的诗人无法与之相比”(王云《题后山集》)。方回的《瀛奎律髓》中提到了“一祖三宗”的说法,即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方回还说:“老杜的诗是唐诗的冠冕,黄、陈的诗是宋诗的冠冕。”
总体来说,陈师道的诗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他在写诗时要求“每个字都要有来源”,但他的学识不如黄庭坚,需要“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因此显得有些勉强。而在学习杜甫的方面,他只专注于形式和格律,所以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相似,但往往缺乏杜甫那种深沉雄健的风格。他在五七言律诗方面比较成功,例如《除夜对酒赠少章》中的“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以及《春怀示邻里》中的“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至今容有未开花。”前者展示了他在追求杜甫诗句的句法方面所下的功夫,后者则近似于杜甫诗中的遣兴体格。他的五古诗作力求刻画,要求辞意独特,但仍然带有江西派的习气。他也有一些情感真挚的诗作,比如《示三子》中的“极喜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以及《送外舅郭大夫夔西川提刑》中的“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虑。”后一首诗是对外舅的规劝,方回评价说:“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瀛奎律髓》)。他的诗作也有写得恬淡而有味的,比如“书当快意读
陈师道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