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轶事:师道近佛:
一生信奉佛法的陈师道,喜欢与僧人、居士交往。他写了很多与佛有关的塔铭、墓表,并且创作了《华严证明疏》、《佛指记》等文章。
陈师道特别推崇《华严经》,他在《华严证明疏》中说:“得有此经,庆幸平生孰如今日,实力贫而家富,将口诵而心通。誓尽此生敬供不息,在在处处如佛之存,劫劫生生以今为始。伏愿诸佛所说如庆喜而常闻,一生之间与善财而同证。”这表明他对《华严经》的重视,以及他通过学习佛经来保持高尚品德和不计较贫穷的原因。
陈师道不仅专注于佛典,也涉猎儒、道经典。在三教关系上,他主张“道通”、“道一”,认为三教的差异不在于教义,而在于世界的不同和言说的不同。他说:“大道一而今之教者三,三家之役相与诋訾。盖世异则教异,教异则说异。尽己之道则人之道可尽,究其说则他说亦究。其相訾也固宜,三圣之道非异,其传与不传也耶!”陈师道认为三教的道理是一致的,只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言说的不同,才导致了相互诋毁和传承的差异。
在《白鹤观记》中,陈师道进一步阐述了释老的关系,指出:“夫老释氏之教并行,于世而有衰盛,世遂以为优劣。又谓教有利有不利,皆非也。夫二氏离行而合妄,其所异者因于俗也。至其隆替则系于世,世之好恶则系其习……”他还具体列出了三教的传承世系,认为只有“释自能仁”,从始至今,才有代代相传的人。陈师道对于三教关系的观点是独特而深刻的,值得在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引起注意。
儒、道、释的融合是宋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宋代文人的文化结构大多具备这一特点,陈师道也不例外。他们都以儒学为基础,同时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陈师道在未入仕之前自称为居士,这也反映了他们类似的文化心理背景:追求道艺的隐士身份、重视个人自由的人格、以及对佛教理论的理解和安慰。
由于体弱多病,陈师道希望通过诵佛经、守戒持斋等方式减轻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延长寿命。他曾与妻子一同前往佛寺,自称为弟子,并购买经书发誓。这显示了他对佛教修行的热忱和对佛法的信仰。
陈师道以他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以及对三教关系的思考,为宋代文化和思想史留下了宝贵的贡献。他的作品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宋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宗教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陈师道简介: 陈师道(1053~1102)是北宋时期的官员和诗人。他的字是履常,号称后山居士,是汉族,出生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在元祐初年,苏轼等人推荐他的文才和行为,使他成为徐州的教授。后来,他历任太学博士、颖州教授和秘书省正字。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思,因此被称为“闭门觅句陈无己”。他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也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除了诗歌,他还擅长写词,他的词风格与诗相似,以拗峭惊警见长。然而,他的诗和词存在内容狭窄、词意艰涩的问题。他的著作包括《后山先生集》,他的词作有《后山词》。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