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余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鹿柴》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代天宝年间,著名诗人王维购置了一处别业,位于终南山下的辋川。辋川地处山水之间,风景秀丽,被誉为胜景之地。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常常一起游览辋川的各个景点,并在每个地方创作诗歌。他们将这些诗歌编成了一本集子,名为《辋川集》。
《辋川集》中的第五首诗就是王维在鹿柴这个景点创作的。鹿柴是辋川二十处胜景之一,这里有茂密的树林和草地,还有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鹿群。每当王维和裴迪来到鹿柴,他们就会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灵感也随之涌现。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鹿群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鹿群在鹿柴中的自由奔跑和欢乐嬉戏的场景。诗中的鹿群象征着自然的纯真和生命的活力,而鹿柴则成为了他们自由奔放的乐园。王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同时也传递了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王维和裴迪在辋川的游览和创作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他们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感悟。这些诗歌不仅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珍品,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窥探唐代文化和自然观念的窗口。
通过《辋川集》中的第五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和裴迪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他们的创作背景使得这首诗更加生动和真实,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作品,更是一段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和思考。
《鹿柴》创作背景详情»
入其中时,反而更加凸显了深林的幽暗和寂静。这一抹斜晖照映在青苔上,不仅没有给深林带来生气和活力,反而更加凸显了深林的荒凉和寂寥。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一丝光明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深林的幽暗和寂静。
最后两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对前面描写的空山深林的一种思考和反思。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归去田园的疑问和困惑。诗人用“归去来兮”来表达自己对于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但又用“田园将芜胡不归?”来表达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疑问和困惑。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已经被世俗的形式所束缚,无法自由自在地回归田园,这种束缚和困惑使他感到忧伤和悲哀。
整首诗通过对空山深林的描写和对归去田园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悟。诗人通过描写空山深林的空寂和幽暗,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于自然的向往。同时,诗人又通过对归去田园的思考,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内心的追求。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
《鹿柴》赏析详情»
入一点暖色,反而使整个画面更加冷冽。同时,这一抹余晖也给人一种短暂的感觉,因为夕阳终将西下,余晖也会消失。所以,诗中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并不是给深林带来真正的光明,而是通过对比和短暂性,更加突出了深林的幽暗和永恒的寂静。
整首诗通过对空山和深林的描写,创造了一种空寂幽深的境界。诗人通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两个景象,巧妙地表达了空和寂的主题。空山和深林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它们的空寂和幽深给人一种静谧和沉思的感觉。诗中的“人语响”和“返景入深林”都是短暂的,但正是这种短暂的存在,更加凸显了空和寂的永恒。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精准的描写,给人一种深入山林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