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
相唤:互相呼唤。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
闲看: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中庭:庭院中间。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雨过山村》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建是一位生活贫困的诗人,他深知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一生中,他沉沦于下僚的生活,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是王建在游玩山村时所写下的,他被山村人民的勤劳和朴实所打动。在这个山村,人们过着艰辛的农忙生活,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精神。王建观察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为了收获丰收而不懈努力。他们的汗水和辛劳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王建通过这首诗歌,描绘了山村人民农忙时的生活。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敬意和对他们生活的赞美。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山村人民的生活状态,更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王建的创作背景使得他能够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也因此充满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描绘山村人民农忙生活的诗歌,正是他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通过这首诗歌,王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雨过山村》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绘山村风景和农事生活。
首先,作者使用了写景的手法。通过描绘修竹、清溪、村路、板桥等细节,以及雨中几声鸡鸣和农舍,勾勒出了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村的美丽和宁静。
其次,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第三句中,作者将农事和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进行对比。妇姑相唤的亲切氛围与农事的繁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生活的独特韵味。
此外,作者还使用了象征手法。在描述妇姑浴蚕去后,作者用“闲”字来形容栀子花在雨中的庭院里。这个字眼象征着庭院的幽静和宁静,进一步强调了山村的神韵和农村生活的闲适。
最后,作者通过描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山村的美丽和宁静。
《雨过山村》艺术手法详情»
这首诗以山村雨景为背景,通过描写鸡鸣、竹溪村路、浴蚕和忙碌的农家生活,展现了山村淳朴的风貌和人们勤劳的生活态度。
首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直接揭示了山村的特点,山村人口稀少,鸡鸣声只在一两家之间回荡,传递出山村的宁静和清幽。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竹溪村路板桥斜”,展示了山村的幽深之处。雨天的小径曲折蜿蜒,引领着人们穿行其中,最终来到一座简陋的板桥。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山村人们随意而自然的生活态度,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村行走的趣味。
第三句“雨过山村”将诗人的视角转向了农事。诗人描述了妇女们相互唤起,一起去浸泡蚕种的情景。这一描写展示了山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也暗示了农家繁忙的生活节奏。
第四句“田家少闲月”进一步强调了农家的忙碌。诗人描述了农家在雨中冒着风险去浸泡蚕种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辛劳。
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则以栀子花作为背景,通过对花的描写,衬托出农家人们的忙碌。诗人以“闲”字衬托出人们的忙碌,巧妙地展示了山村生活的繁忙和充实。
整首诗通过对山村雨景和农家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山村的宁静、淳朴和人们的勤劳。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使诗意更加丰富饱满,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雨过山村》赏析详情»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在他约46岁的时候,他开始从事官职,先后担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务。后来,他被任命为陕州司马,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司马。
王建与张籍是好朋友,他们的乐府诗在当时非常有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形式,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词而闻名。王建和张籍的乐府诗都非常优秀,被后人广泛传颂。
尽管王建的诗才出众,但他的一生却饱受困苦和挫折。他的诗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贫困和不公平的深切感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王建于835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诗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赏识,但在后世却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