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数株桑(sāng)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
离乱:变乱。常指战乱。一本作“乱离”。
那堪旅馆经残腊(là),只把空书寄故乡。
那堪:怎堪;怎能禁受。残腊:亦作“残臈”。农历年底。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
注释:
- 桑枣树:指江边的树木,桑和枣是两种常见的树木。
- 离乱:指战乱或变乱,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 旅馆:指旅途中的客栈或旅馆。
- 残腊:指农历年底,即年末。
- 空书:指没有内容的书信。
- 故乡:指自己的家乡。
- 典尽:指用尽,耗尽。
- 客衣:指旅行时穿的衣服。
- 三尺雪:指积雪达到三尺高。
- 炼精:指提炼精神,净化思想。
- 一头霜:指头发上的白霜,表示年老。
- 芙蓉幕:指官府或宫廷中的屏风。
- 孜孜:勤奋努力。
- 道未光:指修行道路还未达到完美。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离乱:指战乱或混乱的局势。在《晋书·刑法志》中,描述了离乱之后法律松弛,罪名轻微,无法有效惩罚犯罪行为的情况。唐代诗人李益在《喜见外弟又言别》中提到了十年的离乱,意味着长时间的战乱之后的相逢。有些文献中也将离乱写作乱离。明代屠隆在《彩毫记·难中相会》中写道,宁愿成为太平时期的狗,也不愿成为离乱时期的人。陈毅在《冬夜杂咏·吾读》中表达了在战乱中忧国忧民的心情。
那堪:意为怎么能够忍受。唐代诗人李端在《溪行遇雨寄柳中庸》中写道,怎么能够忍受两处宿舍,却只听到一声猿叫。宋代张先在《青门引·春思》中写道,怎么能够忍受明月照耀,却只能通过墙隔传来秋千的影子。明代韩洽在《铁马》中写道,怎么能够忍受战场的声音再次从屋檐下传来。
残腊:也写作残臈,指农历年底。唐代诗人李频在《湘口送友人》中写道,梅花在残腊时节凋零,回到故园又是新年。宋代苏轼在《与程正辅提刑书》中提到,残腊只有几天,感叹聚散之情,无法避免对异乡的思念。《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中描述了捱过残腊,迎来新年,又是上元佳节的情景。《再生缘》第九回中提到,残腊过后,新年来临,家宅兴旺,人们平安幸福。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注释详情»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在他约46岁的时候,他开始从事官职,先后担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务。后来,他被任命为陕州司马,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司马。
王建与张籍是好朋友,他们的乐府诗在当时非常有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形式,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词而闻名。王建和张籍的乐府诗都非常优秀,被后人广泛传颂。
尽管王建的诗才出众,但他的一生却饱受困苦和挫折。他的诗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贫困和不公平的深切感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王建于835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诗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赏识,但在后世却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至今。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