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诗人突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注释:
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
荒篱:指荒芜的篱笆。
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
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
秋水:神色清澈。
向:从前,往昔。
蛩(《辞源》作qiáng《辞海》作qióng):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野菊》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王建在贞元八年(792年)学成之后的境遇。根据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定,读书人需要由地方官员选送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王建在异乡游学期间,没有人认可他的才华,也没有人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因此,王建感到失望并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情。
面对这种情况,王建决定放弃追求功名利禄,而选择了隐居山野,追求仙道。他在邢州漳溪找到了一个山居的地方,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段山居生活中,王建专注于学习仙术和修炼道法,同时也尝试炼丹药以求长生不老。
正是在这段山居期间,王建创作了这篇作品。这篇作品可能是他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对官场的不满的抒发,也可能是他对于仙道修行的思考和体悟。无论如何,这篇作品都承载了王建在山居生活中的心路历程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野菊》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描写野菊的特点为主题,通过对野菊的形态、香气和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了野菊的野性、美丽和坚强。诗中首句“晚艳出荒篱”表达了野菊在其他花卉凋零的时候,仍然能够展示出艳丽的花朵。这句诗通过使用“晚”和“荒”这两个词,创造了一种冷落、萧瑟的背景,突出了野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的一句“冷香著秋水”描述了野菊花散发的清香在湛蓝的秋水上荡漾。这句诗通过使用“冷香”和“秋水”这两个词,创造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的画面,展示了野菊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诗的后两句“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揭示了野菊的生活环境,表达了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坚强和孤独。整首诗通过对野菊的描写,展示了野菊的野性、美丽和坚强,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王建超脱世俗的情感。此外,诗中的虚实处理也很巧妙,通过实与虚的对比,使诗境更加开阔和灵动。总之,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通过对野菊的描写,展示了野菊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野菊》赏析详情»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在他约46岁的时候,他开始从事官职,先后担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务。后来,他被任命为陕州司马,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司马。
王建与张籍是好朋友,他们的乐府诗在当时非常有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形式,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词而闻名。王建和张籍的乐府诗都非常优秀,被后人广泛传颂。
尽管王建的诗才出众,但他的一生却饱受困苦和挫折。他的诗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贫困和不公平的深切感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王建于835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诗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赏识,但在后世却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