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雨水调顺整春季,秋来清凉风萧瑟。
露珠凝聚无云气,天高肃爽景清澈。
秀逸山峰高耸立,远眺益觉皆奇绝。
芳菊开处林增辉,岩上青松排成列。
松菊坚贞秀美姿,霜中挺立真豪杰。
含杯思念贤隐士,千百年来守高节。
顾我素志未施展,闷闷空负秋十月。
注释:和泽:雨水和顺。周:遍。三春:春季三个月。
素秋:秋季。素:白。古人以五色配五方,西尚白;秋行于西,故曰素秋。(见《礼记·月令》)
露凝:露水凝结为霜。游氛:飘游的云气。
肃景:秋景。《汉书·礼乐志》:“秋气肃杀。”澈:清澈,明净。
陵:大土山。岑(cén):小而高的山。逸峰:姿态超迈的奇峰。
遥瞻:远望。
开:开放。耀:耀眼;增辉。
冠岩列: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
贞秀姿:坚贞秀美的姿态。
卓:直立。此处有独立不群意。霜下杰:谓松菊坚贞,不畏霜寒。
衔觞:指饮酒。幽人:指古代的隐士。
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抚:保持。尔:你们。诀:法则,原则,引伸为节操。
检素:检点素志;回顾本心。展:施展。
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竟:终。良月:指十月。《左传·庄公十六年):“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和郭主簿·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和郭主簿》第二首是一首鉴赏秋色的诗歌。与传统的悲秋传统不同,这首诗赞赏了秋色的清澈秀雅和灿烂奇绝,具有开创性的特征。
在古代诗赋中,秋景往往与悲愁联系在一起。然而,陶渊明的这首诗却与众不同。首句并没有直接描写秋景,而是写了春雨之多,说今年春天的雨水不断,遍及整个三月。这种写法一方面继承了《诗经》中的兴手法,另一方面将多雨的春天与肃爽的秋天进行对比,使人觉得下文所描绘的秋色更加清秀奇绝,胜过春光。
接下来,诗人具体描写了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结成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使人感到天高气爽,格外清新澄澈。远望山陵高岗,群峰飞逸高耸,无不挺秀奇绝;近看林中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尽管秋气凛冽,百卉纷谢凋零,但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具异彩;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诗人怀想起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称之为霜下之杰。
此外,诗人还善于在景物的写实中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寄托自己强烈的情感。诗人举杯饮酒,由逸峰的奇绝和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到那些与逸峰和松菊相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坚持着抚养松菊的那种傲然特立的秘诀要道,被称为幽人。诗人怀念这些幽人,赞美他们的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色的清澈秀雅和灿烂奇绝,展示了开创性的特征。诗人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寄托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赞美了松菊的坚贞秀美和幽人的高尚品质。这首诗在秋景的描写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和郭主簿·其二》鉴赏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