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三闾:指屈原。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往昔。
飒飒: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三”言其多。芳丛:花丛。
《满江红·雨后荒园》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金朝灭亡之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朝取代了金朝成为新的统治者,许多文人士大夫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继续忠于金朝,投降元朝,还是选择归隐山林,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和追求。
在这个时期,有一位词人,他名叫未名。他曾是金朝的官员,但在金朝灭亡后,他决定不投降元朝,而是选择了归隐山林,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和追求。他深知元朝的统治是残酷和压迫的,他不愿意成为元朝的奴隶,宁愿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于是,未名开始寄情于晚菊秋水。晚菊是秋天的花朵,它在金秋时节绽放,给人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感觉。而秋水则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景观,它在秋天的阳光下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给人一种宁静和悠远的感觉。未名通过寄情于晚菊秋水,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不仅表达了未名个人的情感和追求,也代表了许多文人士大夫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这首词通过描绘晚菊秋水的美丽景象,表达了未名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元朝统治的抵抗和反抗。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以及文人士大夫们面临的选择和抉择。它展现了未名作为一个词人的独立思考和坚守原则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追求。这首词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满江红·雨后荒园》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词的开头三句描绘了一个秋天雨后的荒园景象,表达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感,并暗示了政治形势的动荡。接下来,词中通过描写初开的菊花,表达了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然后,词中提到了陶渊明和屈原,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有相似之处,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上片最后三句回到凄冷的现实中,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追怀和对世事变迁的慨叹。下片以花写人,表达了词人对已逝岁月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哀婉之情。全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将花与人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深情厚意的感受。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中各个细节的解读,揭示了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词的艺术魅力。 《满江红·雨后荒园》赏析详情»
段克己(1196~1254)是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他出生在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早年与弟弟段成己一起被人们誉为“二妙”,赵秉文称赞他们为“双飞”。他们在居里大书“双飞”二字,以彰显才名。
段克己和段成己先后在哀宗时期中进士,但由于没有机会入仕,他们只能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朝灭亡后,段克己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被当时的人们称赞为“儒林标榜”。
在蒙古汗国时期,段克己与友人一起游山玩水,结社赋诗,享受自由自在的乐趣。然而,元宪宗四年,段克己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他擅长词曲,著有《遁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