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原文赏析

  • chuán
    guā
    zhōu
  • [
    sòng
    dài
    ]
    wáng
    ān
    shí
  • jīng
    kǒu
    guā
    zhōu
    shuǐ
    jiān
    zhōng
    shān
    zhī
    shǔ
    chóng
    shān
  • chūn
    fēng
    yòu
    绿
    jiāng
    nán
    àn
    míng
    yuè
    shí
    zhào
    hái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写景抒怀思乡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泊船瓜洲》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然而,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多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是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这个背景为创作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和时间框架,揭示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挫折和坚持。 《泊船瓜洲》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六

于新法的推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阻力。诗人对于新法的推行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但同时也感到了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他希望能够借助春风的力量,推动新政的实施,但又担心政治上的寒流会阻碍变法的进程。因此,他用“绿”字来表达这种矛盾的心情,既寄托了对新法的期待,又暗示了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整首诗以江南的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新政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政治的渴望,使整首诗既具有抒情的特点,又蕴含了政治寓意。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京口与瓜洲、钟山与数重山的对比描写,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政治的渴望之情。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其次,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春风”象征着皇恩和新政的推行,而“绿”字则象征着生机和希望。通过运用象征的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最后,诗人运用了意象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岸的春色,诗人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这种意象的创造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的渴望。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和意象等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感染力。这首诗既具有抒情的特点,又蕴含了政治寓意,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作。 《泊船瓜洲》赏析六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诗人回首江南的景色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家乡的向往。文章指出,诗人通过描绘大地一片翠绿的景象,暗示了这种翠绿是变法措施的实效。然而,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瓜洲渡口和钟山的明月,发出了对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表达了他希望早日离开官场,回到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的愿望。

文章认为,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叙事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尤其在修辞上的锤炼令人津津乐道。其中,“绿”字的运用体现了诗人用词的修饰,将吹改为绿,生动地描绘了春风吹绿的景象。文章还提到,王安石在选择这个字时曾多次斟酌推敲,试过满、过等字,最终还是选择了“绿”,显示了诗人对词语的精心选择和雕琢。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诗人回首江南的诗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景色描写、情感表达和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赏析,展现了诗人对官场和家乡的矛盾情感和对词语的精准运用。 《泊船瓜洲》赏析详情»

赏析三

。他渴望能够早日辞官归隐,远离政治的纷争和烦恼,回到故乡过上宁静的生活。这种乡愁之情,正是《泊船瓜洲》诗的核心所在。

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一句,描绘了诗人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的情景。这里的“一水间”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给人一种匆匆而过的感觉。接着的“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钟山的依恋之情。钟山是诗人的故乡,他在外任职时时常怀念故乡的山水风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最后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生机盎然,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但同时,这句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忧伤。他虽然欣喜于春风的到来,但心中却有着对政治的厌倦和对归家的渴望。

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了对故乡的乡愁之情。他渴望能够早日辞官,回到故乡过上宁静的生活。诗中的政治色彩并不是主要的,而是作为诗人内心情感的背景和衬托。因此,将《泊船瓜洲》解读为一首纯粹的乡愁诗,更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作的内涵。

总之,《泊船瓜洲》是一首表达诗人乡愁之情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诗中的政治色彩并不是主要的,而是作为诗人内心情感的背景和衬托。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泊船瓜洲》赏析三详情»

地名介绍

京口是位于江苏镇江市的一个地名,靠近长江边,对岸是一个小岛瓜洲(现已不存在)。由于这里是大运河的长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非常繁忙。镇江这个名字已经沿用了800多年,反映了镇江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1985年以来,镇江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备完善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声誉更加大振,闻名于世界各地。

瓜洲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古渡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离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公里。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著名的千年古渡。“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钟山是南京城内的一个地名。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以中山陵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两大区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古迹文物,被誉为“金陵毓秀”。钟山是江南茅山的余脉,横亘于南京中华门外,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国时东吴曾称它为蒋山。山体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3公里,周长约20多公里,蜿蜒起伏,形状如游龙,因此古人称之为“钟阜龙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射下,远看呈现出紫金色的光芒,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紫金山。山上有三座主峰,北高 《泊船瓜洲》地名介绍详情»

赏析二

这首七绝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渴望回归江宁的愿望。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北上的行程,他前往京城,却不舍回首江宁,展现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接下来的两句以景物来描写诗人的心情,既有对变法带来的喜悦,也有早日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望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是春风吹绿的结果,但是这翠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的成果吗?然而,官场是危险的,诗人望着照亮瓜洲渡口和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表达了他想早日离开这个充满是非的官场的愿望,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这首诗不仅通过景物抒发情感,情感也融入了景物之中,同时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称道的是诗中修辞的精炼。据洪迈《容斋随笔》所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中有一个“到”字,后来被圈去,注明“不好”。然后改为“过”,又被圈去改为“入”,最后改为“满”。类似的修改还有十几个字,最终确定为“绿”。这种修辞的锤炼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实际上,诗人不仅在炼字,也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泊船瓜洲》赏析二详情»

赏析五

这首诗以“泊船瓜洲”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口,眺望南岸的京口,感叹两岸之间只有一条江水的距离,让他联想到自己的家园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距离并不遥远。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在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中得到了暗示。

第三句是这首诗的亮点,也是千古名句,“绿”字的运用非常巧妙。诗人用“绿”字来描绘长江南岸春天的景色,这个字的选择经过了王安石多次修改,最终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动词只能表达春风的到来,而不能表现春天到来后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这个字的运用使得诗人的描绘更加生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眺望已久,不觉间皓月初上的情景。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明月照亮自己回到家乡的画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泊船瓜洲》赏析五详情»

赏析四

首先,这首诗是王安石在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写的。当时他第二次担任宰相,奉诏前往京城,途经瓜洲。诗的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他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一水间”形容船行迅速,短时间就到达目的地。接下来的句子“钟山只隔数重山沙”表达了他对钟山的依恋之情。王安石在1037年随父亲搬到江宁(今南京),江宁成为他的家乡,第一次罢相后他就居住在江宁的钟山(今南京紫金山)。诗中的“只隔”两字形容钟山近在咫尺。然而,实际上钟山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古人有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的“绿”字经过精心选择,非常富有表现力。洪迈在《多斋续笔》中说:“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准。原因有三:首先,前四个字只从风本身的流动来描写,过于抽象,缺乏个性;而“绿”字则开拓了新的层次,从春风吹过后产生的奇妙效果来描写,将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开始生长,江岸上一片新绿。这样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的思想也更加深刻。其次,这句描绘的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呼应,“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实际上,“春风”指的是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宰相职位,表明他决心要继续推行新法。诗人对此感到欣喜,他希望借助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来表达最为微妙、含蓄。最后,“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种矛盾 《泊船瓜洲》赏析四详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孙权劝学

宋代 司马光 撰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偶成

宋代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