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洒在万里金色的波浪上,就像刚刚擦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我的白发渐渐增多,它们欺负我,我却无法对付它们。
我想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着祖国的美丽山河。还要砍掉月亮中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样会使月亮洒下更多的光辉照耀人间。
注释:
太常引:指一种词牌名。
吕叔潜:吕叔潜是作者的朋友,具有相似的气质和声音。
金波:形容月光的波动,也指月光本身。
飞镜:指飞天的明亮镜子,即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引用了薛能的诗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的意境。
斫:砍。
桂:指桂树。
婆娑:形容树影摇曳的样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代背景。据文中所述,辛弃疾在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创作了这首词,作为赠送给朋友的礼物。当时,辛弃疾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此时,辛弃疾已经南归整整十二年了。
在这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辛弃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赵昚(孝宗),一度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然而,经历了“符离之败”和“隆兴和议”之后,赵昚也被证明是一个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在公元1165年,辛弃疾上书给赵昚写了《美芹十论》;公元1170年,他又上书给宰相虞允文写了《九议》,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他又连续四次上书,慷慨激昂地陈述恢复中原的事情,但始终被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这个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辛弃疾只能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因此,辛弃疾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描绘明月的变化和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他对国家兴旺和抗金复国的渴望。这首词也成为了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抗争的坚定信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词中运用了神话传说中与月亮相关的故事,将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相结合,展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上片中,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借用这两个传说,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无法实现。面对功业未成、白发已多的现实,词人对着皎洁的月光发出了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话生动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中,词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他希望在美好的月夜中,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词中的“直下”指的是目光一直往下。最后,词人从天上的视角写到了人间,提到了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让月光更好地照亮祖国大地,词人提到听说砍去那些摇晃的桂树枝叶,月亮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表达,只有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的胜利。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经有过这个意思。
词中提到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上指的是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和金人的势力。由于辛弃疾是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他不可能不深切地怀念被金人统治和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将光明带给人间。这是一种伟大的理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