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伯劳鸟发出凄恶的叫声,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的啼叫声就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刚停下来,杜鹃又发出悲切的呼喊声说“不如归去”。它们一直哭泣到春天离去再也找不到家,芬芳的百花都凋谢了,实在令人忧伤和痛苦。算起来这些事情也无法比拟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还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在翠碧的宫辇上离开皇宫金阙。春秋时期,卫国的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老人。
汉代名将李陵经历了许多战斗,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他在河边桥头与苏武告别,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分别。还有荆轲冒着凄凉的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休。如果鸟儿知道人间有这么多的悲恨痛苦,想必它们不再悲鸣流泪,而是总是悲鸣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离,还有谁与我一起喝酒共同欣赏明月呢?
注释:
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鹈鴂,指伯劳。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的事情。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的事情。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的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的事情。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事情。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动荡的时期和个人的挫折,这些经历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词《茂嘉怨》大约是辛弃疾在他闲居铅山期间创作的。词中提到的茂嘉是辛弃疾的堂弟,关于他的事迹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然而,根据张惠言在《词选》中的解释,茂嘉可能是因为得罪了朝廷而被贬谪流放,这也是辛弃疾写下这首词的原因。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茂嘉遭遇的同情和愤慨。他用豪放激昂的词句,抒发了自己对茂嘉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和对朝廷腐败的不满。他通过描绘茂嘉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权力腐败的强烈谴责。
辛弃疾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这个时期,南宋朝廷频繁更迭,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动乱的威胁。辛弃疾自己也曾多次遭受朝廷的排挤和贬谪,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权力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痛苦。因此,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辛弃疾的创作背景也包括他个人的情感体验。他在铅山的闲居生活中,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他对茂嘉的遭遇产生了共鸣,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他的创作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为他的词作注入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力量和感染力。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茂嘉怨》是在他闲居铅山期间创作的,表达了对茂嘉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这首词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以及辛弃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命运的思考。它是辛弃疾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的体现。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