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发挥的机会。
张翰:指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张翰,他因为思乡之情而辞官归乡。
刘备:指三国时期的刘备,他有志于统一天下,但最终未能实现。
许氾:指三国时期的许氾,他因为贪图田地而被刘备斥责。
红巾翠袖:红巾和翠袖都是古代女子的服饰,这里指代英雄的泪水和悲伤的心情。
鲈鱼肉度丝:鲈鱼肉和丝瓜丝是古代美食,这里指代贪图享受物质生活。
西晋:指西晋时期,张翰和许汜所处的时代。
求田问舍:指许汜辞官后归隐田园的行为。
北伐:指北伐中原,恢复中原的统一的行动。
夙愿:指长久以来的愿望和志向。
披红着绿的歌女:指穿着红色衣服、戴着绿色头饰的歌女,这里比喻娱乐和享乐的场所和人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74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当时被任命为东安抚司参议官。在这个时候,辛弃疾已经南归了八、九年,但是他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只是任了一个小官的职务。有一天,他登上了建康的赏心亭,远望着祖国的山川风物,心中充满了百感交集。他更加痛惜自己曾经怀揣着壮志却一事无成。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名为《水龙吟》的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背景详情»
落时,楼上传来断断续续的鸿雁声,这是江南游子的离愁别绪。他们看着手中的吴钩,站在栏杆上,拍打着栏杆,却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登临的心情。
这里,作者通过描写夕阳、鸿雁声和游子的举动,表达了自己对离愁别绪的感受。夕阳西下,象征着离别的时刻临近,而鸿雁的声音更加增添了离愁的氛围。游子们站在栏杆上,拍打栏杆,表达出他们内心的不安和无奈。然而,他们的心情却无人能够理解,这使得他们的登临更加寂寞和孤独。
接下来的几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落霞和孤鹜一起飞翔,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这些景象都与游子们的离愁别绪相呼应。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相融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对江畔的月光的描写。月光照耀着江畔,但是作者却在思考,是哪个人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美丽的月光,又是哪一年月光第一次照耀着人们。这句话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月光是永恒的,而人类却是短暂的,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整篇赏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这篇赏析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详情»
这篇点评介绍了一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词的上阕以无边的楚天和滚滚长江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下阕通过三个典故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展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整首词流露出词人的孤独和郁闷,以及对流年逝去和壮志难酬的叹惜之情。结尾处的“无人唤取红巾”和“搵英雄泪”表达了作者的慷慨呜咽之情。这首词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词中豪放而不放纵,壮烈中见悲凉,力求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为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下片通过三个故事情节,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难酬之悲。整篇词别具深婉之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点评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