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补充汉字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xī jiāng yuè):词牌名。
黄沙(huáng shā):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bié zhī jīng què):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míng chán):蝉叫声。
旧时(jiù shí):往日。
茅店(máo diàn):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shè lín):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jiàn):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在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因受奸臣排挤而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的情景。在这里,他度过了近十五年的生活。尽管他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他更多地选择在上饶居住,并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许多词作。这首词是辛弃疾在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详情»
入“山前”的景象。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词人的笔触更加生动有力,也更加突出了丰收年景的喜悦。
最后两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词人的注意力从自然景物转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吸引了词人的注意。而“主人忘归客不发”则表达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主人因为琵琶声而忘记了回家,而客人也不愿离去。这种情景,既展现了夜晚的热闹和欢乐,又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整首词以夏夜的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组合,展现了丰收年景的喜悦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丰收年景的期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愉悦和思考的空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详情»
了。天空中飘来几点雨水,山前的景色更加清新宜人。词人感叹自然的美好,也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
词的后两句,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期盼。整首词以清新、宁静的乡村夏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月亮、乌鹊、清风、蝉鸣、稻花、星星和雨水等元素,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