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这是一首古代诗歌的名字,描述了渔家人的傲慢和自豪。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注释详情»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出色的才能。在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的职务。这个时期正值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对峙时期。
北宋与西夏是两个相邻的国家,他们之间的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西夏是一个强大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经常侵犯北宋的边境地区,给北宋的边疆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北宋朝廷决定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并派遣范仲淹等有才干的官员前往西北边疆。
范仲淹在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期间,积极组织军队,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作。他深入了解西夏的军事力量和战略意图,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策略。范仲淹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他还加强了与边境地区的联系,与当地的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增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性。
在这个紧张的战争对峙时期,范仲淹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以他的文学才华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他以他的词作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励士兵们坚守阵地,为国家的安全而奋斗。这首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士兵们的鼓励。
范仲淹在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的表现,展现了他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精神。他的努力和贡献为北宋的边疆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详情»
待。这首词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写雁飞、边声和孤城的景象,展现了边塞军人的坚守和英勇精神。
首先,词的开头就给人一种凄清、悲凉的感觉。作者通过描述“塞下秋来风景异”,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特殊的环境。秋天的边塞风景异样,让人感到萧条和难以忍受。接着,作者以“衡阳雁去无留意”来表达边塞的荒凉。衡阳雁去是指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这里的雁实际上是在写人,即边塞的军人。即使大雁都不愿在这里停留,更何况人类呢?但是,边塞的军人却坚守在这里。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雁去”后的情景。作者写道“四面边声连角起”,这里的“边声”指的是边地的风号、马鸣和羌笛之声。这些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而“连角起”则指军中号角的吹动,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表明边地的军队虽然雁飞走了,但他们用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密相连。这种声音虽然有些单调和悲凉,但却充满了壮阔和力量。
最后,词的结尾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来突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描述了边地的孤城在千嶂环绕、长烟笼罩和落日照耀下,及时地将城门关上。虽然城是孤独的,但有山峦环绕、烟雾弥漫和夕阳的照耀,使其显得坚固和结实,不再孤独无靠。
通过这首词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边塞军人的坚守和英勇精神。他们在荒凉的边塞上,用号角与人民紧密相连,坚守着孤城,展现出悲壮的英雄气概。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意境和独特的描写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渔家傲·秋思》讲解详情»
的山峦之间修筑城墙,形成了一座孤立的城池。因此,“孤城闭”三字,既描绘了延州的军事形势,也暗示了词人对于宋朝军事困境的忧虑。
整首词以描写边塞秋景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军事困境。词人以独特的笔法,将自然景观与人事情感相结合,使词中的景物不仅仅是客观存在,更具有了情感色彩。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词人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家园的思念之情。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范仲淹的《渔家傲》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词人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军事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家园的思念之情。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渔家傲·秋思》赏析详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是一首以慷慨雄放之声表达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词作。范仲淹在守边时创作了这首歌,其中的“塞下秋来”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边镇的辛劳和劳苦。这首词原本有数阕,但现在只剩下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明确了延州的地理位置。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因此被称为“塞下”。通过“秋来”这个词,词人点明了季节。而“风景异”则概括地描绘了延州秋季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色。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了南北季节变换的差异,其中蕴含着惊异之情。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描述了候鸟雁在秋季飞往南方的情景。古代有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就停下来,而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词中的“衡阳雁去”也源自这个传说。而“无留意”则表达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一片荒凉的景象。下文继续描写了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里的“边声”指的是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这些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描绘了延州周围环境,它被层层山岭所环抱。而“长烟落日”则借鉴了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表现了塞外的壮阔景色。而紧接着的“孤城闭”三个字,则将所见所闻的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了一个充满肃杀气息的战地景象,隐约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文的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自抒怀抱。他肩负重任,守卫危城,时间久了,难免会思念家乡。这里的“一杯”与“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无法消解浓重的乡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激情和力量。而乡愁的产生则是因为“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是山名,即杭爱山。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战争的无奈和困惑。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渔家傲》以雄浑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通过描绘边地的景色和战争的残酷,词人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无奈。这首词以其大手笔和慷慨雄放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渔家傲·秋思》点评详情»
这篇评论主要讨论了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特点。文章指出,这首词是范仲淹在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期间创作的,描绘了边地的荒凉景象和将士的辛苦。与《苏幕遮》相比,这首词的题材和风格有所不同。文章还提到范仲淹在延州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防,使西夏感到畏惧。这首词既表达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也展现了范仲淹的报国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最后,文章指出范仲淹以其实际经历首创了边塞词的风格,为后来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渔家傲·秋思》评论详情»
的酒,这里用来象征思乡之情。家万里,指的是离家千里之遥。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整首词以抒情为主线,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的忠诚。词中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深的感受。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思考。 《渔家傲·秋思》赏析二详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出生地不详。范仲淹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和声望,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知制诰、参知政事等。他以清廉正直、忠诚聪明而著称,被誉为北宋政治家的楷模。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他的文学才华也非常出众。他的文学作品以骈文为主,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范仲淹在军事上也有出色的表现。他曾参与北宋对辽国的战争,多次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安军节度使。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智慧,为北宋的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仲淹于1052年逝世,享年64岁。他的去世给北宋政治和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人们深深怀念和缅怀。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