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江上行人来来往往人,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单单,只是。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江上渔者》译文及注释详情»
范仲淹是一位出生在江苏吴县的诗人,他的成长环境是在松江边上。这个地方的特点使得他对江上的情况非常了解。有一天,当他在品酒、观赏风景的时候,他看到了风浪中起伏的小船。这一景象让他联想到了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他内心被激发,情感涌上心头,于是他创作了一首名为《江上渔者》的诗歌。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想象,范仲淹在创作这首诗时,一定是被江上渔民的辛勤劳动所感动。他深知渔民们在风浪中的艰辛和危险,他们为了生计不畏艰险,勇敢地驾驶小船出海打渔。范仲淹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渔民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江上渔者》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言浅意深。范仲淹通过描绘江上渔民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勇敢、坚韧的精神。他们在风浪中奋力拼搏,为了生活而努力。这种精神不仅仅是渔民们的特质,也是范仲淹所崇尚的品质。
范仲淹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环境使得他对江上渔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渔民们的艰辛和勇敢,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渔民们的致敬,也是对勇敢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江上渔者》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小诗通过描绘江上人们只追求鲈鱼美味而忽视捕鱼人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诗中首句描述了江岸上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引出了人们只爱鲈鱼美味的事实。然而,诗人指出人们并不了解捕鱼的艰辛,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口福,而忽视了打鱼人的辛苦。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令诗人感到不满。
接下来的两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水面,展示了一个小船在波浪中捕鱼的艰难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小船在波浪中的颠簸和飘摇,以及时隐时现的形象,强调了捕鱼的困难和危险。诗人呼唤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让他们看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中捕鱼是多么艰难和危险。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渔人疾苦的同情,并对那些只追求鲈鱼美味的人提出规劝。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使用复杂的典故,而是用平常的语言和平常的人物、事物来表达不平常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产生了不平凡的艺术效果。通过这首诗,诗人希望唤起人们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呼吁社会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江上渔者》赏析详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出生地不详。范仲淹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和声望,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知制诰、参知政事等。他以清廉正直、忠诚聪明而著称,被誉为北宋政治家的楷模。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他的文学才华也非常出众。他的文学作品以骈文为主,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范仲淹在军事上也有出色的表现。他曾参与北宋对辽国的战争,多次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安军节度使。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智慧,为北宋的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仲淹于1052年逝世,享年64岁。他的去世给北宋政治和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人们深深怀念和缅怀。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