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 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后,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作者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已经有前人的详细记述。然而,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在阴雨连绵,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的时候,登上岳阳楼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作者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因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王朝的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这个时期,范仲淹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在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而在国外,契丹和西夏这两个邻国都对北宋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对其发动进攻。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国内外的局势,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被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然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皇帝对改革的决心也不够坚定,在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放到河南邓州。因此,这篇文章并非是写于范仲淹的故乡岳阳楼,而是写于他被贬放的地方邓州。这个背景下,范仲淹在邓州的生活环境和心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情感基础。
《岳阳楼记》创作背景详情»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敬佩和认同,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依赖。 《岳阳楼记》分析详情»
《岳阳楼记》是一篇以岳阳楼为背景的散文,作者滕子京应好友的请求,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和不同天气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关怀。文章不仅仅局限于描写山水楼观,还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情感结合起来,展示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思考。全文结构严谨,动静相生,明暗相衬,语言简练,音节和谐,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之作。
全文共分为六段,开篇即切入正题,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缘起。通过点明时间和滕子京的身份,文章展示了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悲慨,并引出了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第二段以振奋人心的格调展开,先总述了巴陵的胜景,为后文写景做了铺垫。接着通过几句简练而生动的描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全面展示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最后一句“前人之述备矣”承前启后,引出了新的意境,从单纯的写景转向了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构成了全文的主体。
第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通过并行的叙述,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通过描写阴雨天气带来的忧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第四段则写览物而喜者,以“若夫”起笔,通过描写晴朗天气带来的愉悦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表达了作者的乐观情怀。
最后一段以总结的方式结束全文,通过对岳阳楼的赞美和对滕子京的称赞,表达了作者对重修岳阳楼的支持和对滕子京的敬佩之情。全文情景交融,抒情议论相得益彰,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岳阳楼记》赏析详情»
《岳阳楼记》是一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的优秀文章。
首先,范仲淹在选择题材上别出心裁。虽然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但他巧妙地避开了楼的描写,而是以洞庭湖为主题,通过描述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这种新颖的角度和题材选择让人佩服。
其次,文章中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四种元素交融在一起。记事部分简明扼要,写景部分则铺张华丽,抒情部分真切感人,议论部分精辟有力。尽管议论的字数不多,但却起到了统帅全文的作用,使得整篇文章成为一篇独特的议论文。这种交融的技巧值得其他作品借鉴。
第三,文章的语言风格独特。尽管是一篇散文,但范仲淹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还通过精心雕琢字句,如“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字、“吞”字,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简洁明了,富有启示性。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将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通过将记叙、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之作。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岳阳楼记》艺术手法详情»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以下是几位名家对《岳阳楼记》的点评。
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称赞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以对语说时景,被世人视为奇迹。尹师鲁则认为这种写作手法属于传奇体,类似于唐代裴铏所著的小说《传奇》。
明代孙绪在《无用闲谈》中表示,有人认为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采用了赋体,但这种说法可能未经深入考虑。他认为这篇文章与吕温的《三堂记》在体制上相似,但《岳阳楼记》却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了吕温的作品。范文正公作为千载难逢的文学巨匠,竟然愿意学习吕温的作品,这也显示了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成就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清代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指出,《岳阳楼记》中的悲喜两大段只是借来翻出后丈优乐,否则就是赋体类。他认为范文正公的文章充满了圣贤的心地和学问,展现了才子的文采。
清代顾兖在《文章规范百家坪注》中评论道,《岳阳楼记》的首尾布置和中间状物的妙处是无法超越的。然而,最妙的地方在于文章临末断遗一转语,这表明范文正公的胸襟和度量与岳阳洞庭一样广阔。
清代蔡世远在《古文雅正》中指出,《岳阳楼记》前半部分设局造句,展现了文人的才华。而末段则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只有范文正公才能胜任这样的写作。有人问起史臣吕本中和朱文公,为何都认为范文正公是宋朝人物中的第一,蔡世远回答说,魏文会的才华虽然很大,但他的本领却不及范文正公;派公诚的文章虽然很诚实,但他的规局却不及范文正公。范文正公对于君民的关怀和忧虑,每天都存在于他的内心,就像白天和蓝天一样明显。范文正公的才华超群,无人能及。
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折义》中指出,《岳阳楼记》的题目是记述岳阳楼,无论多么高明的作者,都必须要描述楼前的倾坏和狭小,然后再叙述增修之劳,再写楼外的佳景。这样做对于登临楼的人来说是有益的。然而,范文正公却跳过了这些话题,直接展示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异情,然后转入古仁人的用心,将平日胸中的致君泽民、先忧后乐的大本领一并揭示出来。滕公作为司谏谪守巴陵,从高位到江湖的迁移,他对于谗言、畏惧、讥讽的忧虑,以及对景色的感悟,无法自我排解,这种情感必然会涉及到对君民的忧虑,因此无暇为物喜,为己悲。文章开头提到“谪守”二字,正是表达这种意思。范文正公巧妙地借用了迁客骚人的形象,点缀文章,既不过于直接,也不过于离题。这种写法可以说是子京的说法,也可以说是范文正公自述内心的表达,同时也是告诉后世君子应该如此存心的宣示。这正是范文正公的文学风格之所在。
综上所述,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被多位名家称赞为千古绝世之作。
《岳阳楼记》名家点评详情»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⒐浊浪排空(名词活用作动词,消散)
⒑政通人和(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和乐)
⒒春和景明(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和煦)
⒓在洞庭一湖(名词活用作副词,全部)
⒔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活用作副词,那么)
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代词活用作连词,就是)
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活用作连词,就)
⒗微斯人,吾谁与归(代词活用作动词,归依)
⒘云归而岩穴暝(动词活用作连词,聚拢)
词义转化:
⒈明年:到了第二年
⒉明媚:像春天一样明亮美丽
⒊以来:属于我写作以记述之
⒋夫巴陵胜状:那时我观看了巴陵的胜景
⒌观夫巴陵胜状:看啊,巴陵的胜景
⒍极乐:此乐何其尽头
⒎或许:或者是这两者之一
⒏空:天空中的浊浪排空
⒐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⒑和:政通人和
⒒一:一片,一碧万顷
⒓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⒔归:归依,聚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先承担起责任和担忧,而不是逃避或推卸。只有在我们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问题之后,才能真正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这句成语形容月光明亮洁白,照耀在湖面上,使整个湖泊都被照亮。它意味着光明和美好的事物能够照亮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左右。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这句成语形容人的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当我们心情开朗,心境开阔时,我们会感到愉悦和满足。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这句成语形容景象或事物的变化多样,壮丽而丰富。它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体验这些变化。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这句成语形容国家政务顺利,人民和睦相处,生活幸福安乐。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政府的良好管理和人民的和谐相处。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弃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这句成语形容许多被废弃的事业重新兴起。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决心和努力,就能够重振旗鼓,使一切都重新焕发生机。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这句成语形容水势浩大,气势磅礴。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勇往直前,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这句成语形容细雨不停地下,连绵不断。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面对连绵不断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这句成语形容风平浪静,没有波澜的景象。它告诉我们,面对动荡和变化,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稳定,不受外界干扰。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这句成语形容一片碧绿的景象,广阔无边。它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丽和广阔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片美丽的环境。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这句成语形容岸边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它告诉我们,美丽和宝贵的事物往往隐藏在平凡的地方,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和欣赏。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无论是受到宠爱还是受到辱骂,我们都应该保持平静和超然的态度。不要被外界的赞美或批评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坚定。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这句成语形容春天的风和阳光明媚。它告诉我们,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季节,我们应该珍惜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岳阳楼记》成语详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出生地不详。范仲淹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和声望,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知制诰、参知政事等。他以清廉正直、忠诚聪明而著称,被誉为北宋政治家的楷模。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他的文学才华也非常出众。他的文学作品以骈文为主,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范仲淹在军事上也有出色的表现。他曾参与北宋对辽国的战争,多次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安军节度使。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智慧,为北宋的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仲淹于1052年逝世,享年64岁。他的去世给北宋政治和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人们深深怀念和缅怀。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