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的地方,也许会感到害怕而退缩。所以,只有志气、体力和勇气兼备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那些奇妙景观的美妙。
本文的创作背景是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辞去舒州通判职务后,回家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在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在他罢相12年后的1070年创作的,而他在罢相后积极推行新法,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与本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回忆自己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在文章中提到了山水之美、云雾之幽、松柏之茂等景观,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在罢相后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在罢相后,王安石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了他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而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也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总之,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在游览褒禅山后的追忆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在罢相后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游褒禅山记》创作背景详情»
点是对游洞经过的总结和感慨。前者指出游洞的难度逐渐增加,游人逐渐减少,暗示了游洞的艰险和不易;后者表达了作者对中途退洞的遗憾和后悔,暗示了作者对游洞乐趣的渴望和追求。这两点总结和感慨,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铺垫。
第二部分
记游洞所得的感悟和思考,是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三、四段)
第一层(第三段),议论游洞的乐趣和意义。
作者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起头,引出游洞的乐趣和意义。通过对游洞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作者表达了游洞的奇妙和难得,以及游洞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启发。通过对游洞的议论,作者强调了游洞的价值和重要性。
第二层(第四段),议论游洞的难度和挑战。
作者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一句起头,引出游洞的难度和挑战。通过对游洞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作者表达了游洞的艰险和困难,以及游洞所需的勇气和毅力。通过对游洞的议论,作者强调了游洞的挑战和成就感。
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回归主题。
作者以“余所以游褒禅山者,为其势也”一句起头,回归到游褒禅山的主题。通过对游洞的经历和思考,作者强调了褒禅山的壮丽和雄伟,以及游褒禅山所带来的震撼和感悟。通过对全文的总结,作者再次强调了褒禅山的魅力和吸引力。
整篇文章以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褒禅山的热爱和探索精神。通过对游洞所得的感悟和思考的议论,展示了作者对游洞乐趣和意义的思考和领悟。整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既展示了作者的游山经历,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褒禅山记》内容分析详情»
以然者少也”,都是简洁而凝练的表达,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思想深刻,寓意丰富:
本文通过记游的内容和议论的思考,阐述了“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强调了人应该有追求和实现自己志向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文章也提到了“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告诫人们在行动之前要经过深思熟虑,慎重选择。通过对华山洞的描写和对仆碑的解读,文章寓意深远,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文章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较大的体力和勇气才能到达。作者在这里描绘了后洞的险峻和壮丽,以及其中的瀑布和溪流,形容得生动而细腻。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在游览后洞时的感受,认为虽然景色美丽,但由于山势险峻,游客们很难达到最高点,无法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最后一段从“余因疲于登临”至全文结束,是作者对褒禅山的总结和感慨。作者坦言自己因为疲劳而无法继续攀登,但他并不感到遗憾,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幸运。他认为,褒禅山的险峻和壮丽正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吸引人的地方。他认为,人生就像攀登褒禅山一样,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有经历了这些困难,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他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畏艰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整篇文章通过对褒禅山的游览和感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他通过描绘褒禅山的险峻和壮丽,表达了人生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以及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他也通过对褒禅山的赞美和感慨,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畏艰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游褒禅山记》赏析详情»
德乃能乐之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
5. 以
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为“所以”)
6. 而
⑴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
⑵而其见愈奇(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7. 之
⑴始舍于其址(介词,表示所属关系,可译为“的”)
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表示所属关系,可译为“的”)
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
⑷其文漫灭(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的”)
⑸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上面”)
⑹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的”)
⑺问其深(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个”)
⑻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些”)
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⑽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的”)
⑾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些”)
⒁既其出(副词,表示结果,可译为“已经”)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8. 也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德乃能乐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也是”)
《游褒禅山记》文言现象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