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赏析

  • yóu
    bāo
    shàn
    shān
  • [
    sòng
    dài
    ]
    wáng
    ān
    shí
  • bāo
    shàn
    shān
    weì
    zhī
    huá
    shān
    táng
    huì
    bāo
    shǐ
    shè
    zhǐ
    ér
    zàng
    zhī
    hòu
    míng
    zhī
    yuē
    bāo
    shàn
  • jīn
    suǒ
    weì
    huì
    kōng
    shàn
    yuàn
    zhě
    bāo
    zhī
    zhǒ
  • yuàn
    dōng
    suǒ
    weì
    huá
    shān
    dòng
    zhě
    nǎi
    huá
    shān
    zhī
    yáng
    míng
    zhī
  • dòng
    bǎi
    yǒu
    beī
    dào
    wén
    màn
    miè
    weí
    wén
    yóu
    shí
    yuē
    huā
    shān
  • jīn
    yán
    huá
    huá
    shí
    zhī
    huá
    zhě
    gài
    yīn
    miù
  • xià
    píng
    kuàng
    yǒu
    quán
    chū
    ér
    yóu
    zhě
    shèn
    zhòng
    suǒ
    weì
    qián
    dòng
  • yóu
    shān
    shàng
    liù
    yǒu
    xué
    yǎo
    rán
    zhī
    shèn
    hán
    wèn
    shēn
    hǎo
    yóu
    zhě
    néng
    qióng
    weì
    zhī
    hòu
    dòng
  • rén
    yōng
    huǒ
    zhī
    shēn
    jìn
    nán
    ér
    jiàn
  • yǒu
    dài
    ér
    chū
    zhě
    yuē
    chū
    huǒ
    qiě
    jìn
  • suì
    zhī
    chū
  • gài
    suǒ
    zhì
    hǎo
    yóu
    zhě
    shàng
    néng
    shí
    rán
    shì
    zuǒ
    yòu
    lái
    ér
    zhī
    zhě
    shào
  • gài
    yòu
    shēn
    zhì
    yòu
    jiā
    shào
  • fāng
    shì
    shí
    zhī
    shàng
    huǒ
    shàng
    míng
  • chū
    huò
    jiù
    chū
    zhě
    ér
    huǐ
    suí
    zhī
    ér
    yóu
    zhī
  • shì
    yǒu
    tàn
    yān
  • rén
    zhī
    guān
    tiān
    shān
    chuān
    cǎo
    chóng
    niǎo
    shòu
    wǎng
    wǎng
    yǒu
    qiú
    zhī
    shēn
    ér
    zài
  • jìn
    yóu
    zhě
    zhòng
    xiǎn
    yuǎn
    zhì
    zhě
    shào
  • ér
    shì
    zhī
    weǐ
    guī
    guài
    feī
    cháng
    zhī
    guān
    cháng
    zài
    xiǎn
    yuǎn
    ér
    rén
    zhī
    suǒ
    hǎn
    zhì
    yān
    feī
    yǒu
    zhì
    zhě
    néng
    zhì
  • yǒu
    zhì
    suí
    zhǐ
    rán
    zhě
    néng
    zhì
  • yǒu
    zhì
    ér
    yòu
    suí
    dài
    zhì
    yōu
    àn
    hūn
    huò
    ér
    xiāng
    zhī
    néng
    zhì
  • rán
    zhì
    yān
    rén
    weí
    ér
    zài
    weí
    yǒu
    huǐ
    jìn
    zhì
    ér
    néng
    zhì
    zhě
    huǐ
    shú
    néng
    zhī
    zhī
    suǒ
    beī
    yòu
    beī
    shū
    zhī
    hòu
    shì
    zhī
    miù
    zhuàn
    ér
    néng
    míng
    zhě
    shèng
    dào
    zaī
    suǒ
    xué
    zhě
    shēn
    ér
    shèn
    zhī
  • rén
    zhě
    líng
    xiāo
    jūn
    guī
    jūn
    cháng
    wáng
    huí
    shēn
    ān
    guó
    píng
    ān
    shàng
    chún
  • zhì
    yuán
    nián
    yuè
    mǒu
    lín
    chuān
    wáng
    mǒu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纪游写景感悟

译文及注释

的地方,也许会感到害怕而退缩。所以,只有志气、体力和勇气兼备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那些奇妙景观的美妙。



注释:
1.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是一座山名。
2. 慧褒:唐代和尚,曾在褒禅山筑室居住。
3. 慧空禅院: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4. 华山洞:位于华山南面的洞穴。
5. 前洞:华山洞下方平坦而空阔的地方。
6. 后洞:华山洞上方幽深的洞穴。
7. 石碑:位于华山洞附近的一座倒在路旁的石碑。
8. 花山:石碑上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能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9. 游险:喜欢冒险的人。
10. 题记:在景点留下文字记录。
11. 懈怠:懒散,不积极。
12. 乐趣:快乐的体验。
13.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指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14. 志气:决心,意志。
15. 险阻:危险而困难的地方。
16. 僻远:偏僻而远离人烟的地方。
17. 幽深昏暗:深处光线昏暗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本文的创作背景是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辞去舒州通判职务后,回家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在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在他罢相12年后的1070年创作的,而他在罢相后积极推行新法,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与本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回忆自己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在文章中提到了山水之美、云雾之幽、松柏之茂等景观,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在罢相后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在罢相后,王安石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了他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而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也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总之,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在游览褒禅山后的追忆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这篇文章与王安石在罢相后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游褒禅山记》创作背景详情»

内容分析

点是对游洞经过的总结和感慨。前者指出游洞的难度逐渐增加,游人逐渐减少,暗示了游洞的艰险和不易;后者表达了作者对中途退洞的遗憾和后悔,暗示了作者对游洞乐趣的渴望和追求。这两点总结和感慨,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铺垫。



第二部分



记游洞所得的感悟和思考,是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三、四段)



第一层(第三段),议论游洞的乐趣和意义。



作者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起头,引出游洞的乐趣和意义。通过对游洞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作者表达了游洞的奇妙和难得,以及游洞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启发。通过对游洞的议论,作者强调了游洞的价值和重要性。



第二层(第四段),议论游洞的难度和挑战。



作者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一句起头,引出游洞的难度和挑战。通过对游洞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作者表达了游洞的艰险和困难,以及游洞所需的勇气和毅力。通过对游洞的议论,作者强调了游洞的挑战和成就感。



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回归主题。



作者以“余所以游褒禅山者,为其势也”一句起头,回归到游褒禅山的主题。通过对游洞的经历和思考,作者强调了褒禅山的壮丽和雄伟,以及游褒禅山所带来的震撼和感悟。通过对全文的总结,作者再次强调了褒禅山的魅力和吸引力。



整篇文章以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褒禅山的热爱和探索精神。通过对游洞所得的感悟和思考的议论,展示了作者对游洞乐趣和意义的思考和领悟。整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既展示了作者的游山经历,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褒禅山记》内容分析详情»

写作特点

以然者少也”,都是简洁而凝练的表达,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思想深刻,寓意丰富:


本文通过记游的内容和议论的思考,阐述了“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强调了人应该有追求和实现自己志向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文章也提到了“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告诫人们在行动之前要经过深思熟虑,慎重选择。通过对华山洞的描写和对仆碑的解读,文章寓意深远,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文章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详情»

赏析

较大的体力和勇气才能到达。作者在这里描绘了后洞的险峻和壮丽,以及其中的瀑布和溪流,形容得生动而细腻。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在游览后洞时的感受,认为虽然景色美丽,但由于山势险峻,游客们很难达到最高点,无法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最后一段从“余因疲于登临”至全文结束,是作者对褒禅山的总结和感慨。作者坦言自己因为疲劳而无法继续攀登,但他并不感到遗憾,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幸运。他认为,褒禅山的险峻和壮丽正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吸引人的地方。他认为,人生就像攀登褒禅山一样,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有经历了这些困难,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他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畏艰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整篇文章通过对褒禅山的游览和感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他通过描绘褒禅山的险峻和壮丽,表达了人生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以及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他也通过对褒禅山的赞美和感慨,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畏艰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游褒禅山记》赏析详情»

文言现象

德乃能乐之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
5. 以
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为“所以”)
6. 而
⑴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
⑵而其见愈奇(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7. 之
⑴始舍于其址(介词,表示所属关系,可译为“的”)
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表示所属关系,可译为“的”)
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
⑷其文漫灭(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的”)
⑸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上面”)
⑹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的”)
⑺问其深(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个”)
⑻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些”)
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⑽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它的”)
⑾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些”)
⒁既其出(副词,表示结果,可译为“已经”)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可译为“那”)
8. 也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德乃能乐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也是”) 《游褒禅山记》文言现象详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明妃曲二首

宋代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