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赏析

赏析
较大的体力和勇气才能到达。作者在这里描绘了后洞的险峻和壮丽,以及其中的瀑布和溪流,形容得生动而细腻。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在游览后洞时的感受,认为虽然景色美丽,但由于山势险峻,游客们很难达到最高点,无法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最后一段从“余因疲于登临”至全文结束,是作者对褒禅山的总结和感慨。作者坦言自己因为疲劳而无法继续攀登,但他并不感到遗憾,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幸运。他认为,褒禅山的险峻和壮丽正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吸引人的地方。他认为,人生就像攀登褒禅山一样,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有经历了这些困难,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他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畏艰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整篇文章通过对褒禅山的游览和感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他通过描绘褒禅山的险峻和壮丽,表达了人生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以及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他也通过对褒禅山的赞美和感慨,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畏艰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诗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纪游写景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