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夕阳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绕着明月。现在这个幸存下来的人到底在哪里呢?渲染柳树的烟雾逐渐浓郁,笛子还在吹奏着《梅花落》的悲曲。到底还有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呢?正当元宵佳节,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突然的风雨吗?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样的宴会,驾着华丽的宝马香车来接我,但我拒绝了。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有很多闲暇时间玩游戏。我特别喜欢正月十五那天,戴着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编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亮亮的。到现在,我的形象容貌十分憔悴,乱发像被风吹散了,也懒得梳理,也懒得夜间出去看灯了。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子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注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落日熔金》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清照晚年创作的一首词作品。这首词的写作地点是临安,大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左右。词中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通过这一情景来表达李清照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并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之情。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展现了她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不满。 《永遇乐·落日熔金》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通过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来表达。词的开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晚晴的好天气,给人一种开阔的意境和绚丽的色彩。接下来的“人在何处”四字点出了她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与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比。前三句写了当时的天气,接下来的三句写了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表达了初春的时令。上句从视觉上描绘了初春时节初生的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上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虽然四处充满了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春意还不够浓郁。尽管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是国事的变化和身世的坎坷使得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的感觉。因此,在“融和天气”之后,她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将淡淡的春意与浓浓的隐忧融合在一起。以上三小节的结构相似,都是两个四字句,实写了客观景色的宜人,然后通过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总结起来,这首词的主题是身处佳节,天气虽好,但无心赏玩。因此,尽管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邀请她去观灯赏月,她也只能婉言谢绝。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上是因为国难当前,她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当年在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与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其中,“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为了点缀太平,宋王朝在元宵节上展现了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灯火辉煌,烟花绚烂,人们热闹非凡”。通过对比,词人表达了自己对当年欢乐节日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整首词通过对比和描写,展现了词人在异乡过佳节时的内心感受,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凄凉。 《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详情»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