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赏析

  • yǒng
    ·
    luò
    róng
    jīn
  • [
    sòng
    dài
    ]
    qīng
    zhào
  • luò
    róng
    jīn
    yún
    rén
    zài
    chù
    rǎn
    liǔ
    yān
    nóng
    chuī
    meí
    yuàn
    chūn
    zhī
    yuán
    xiāo
    jiā
    jié
    róng
    tiān
    fēng
    lái
    xiāng
    zhào
    xiāng
    chē
    bǎo
    xiè
    jiǔ
    péng
    shī
    (
    róng
    jīn
    zuò
    jīn
    )
  • zhōng
    zhōu
    shèng
    guī
    mén
    duō
    xiá
    piān
    chóng
    sān
    cuì
    guàn
    ér
    niǎn
    jīn
    xuě
    liǔ
    dài
    zhēng
    chǔ
    jīn
    qiáo
    cuì
    fēng
    huán
    shuāng
    bìn
    jiàn
    jiān
    chū
    xiàng
    lián
    ér
    xià
    tīng
    rén
    xiào

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伤今追昔元宵节情怀永遇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绕着明月。现在这个幸存下来的人到底在哪里呢?渲染柳树的烟雾逐渐浓郁,笛子还在吹奏着《梅花落》的悲曲。到底还有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呢?正当元宵佳节,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突然的风雨吗?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样的宴会,驾着华丽的宝马香车来接我,但我拒绝了。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有很多闲暇时间玩游戏。我特别喜欢正月十五那天,戴着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编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亮亮的。到现在,我的形象容貌十分憔悴,乱发像被风吹散了,也懒得梳理,也懒得夜间出去看灯了。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子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注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落日熔金》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清照晚年创作的一首词作品。这首词的写作地点是临安,大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左右。词中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通过这一情景来表达李清照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并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之情。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展现了她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不满。 《永遇乐·落日熔金》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通过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来表达。词的开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晚晴的好天气,给人一种开阔的意境和绚丽的色彩。接下来的“人在何处”四字点出了她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与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比。前三句写了当时的天气,接下来的三句写了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表达了初春的时令。上句从视觉上描绘了初春时节初生的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上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虽然四处充满了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春意还不够浓郁。尽管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是国事的变化和身世的坎坷使得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的感觉。因此,在“融和天气”之后,她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将淡淡的春意与浓浓的隐忧融合在一起。以上三小节的结构相似,都是两个四字句,实写了客观景色的宜人,然后通过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总结起来,这首词的主题是身处佳节,天气虽好,但无心赏玩。因此,尽管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邀请她去观灯赏月,她也只能婉言谢绝。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上是因为国难当前,她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当年在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与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其中,“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为了点缀太平,宋王朝在元宵节上展现了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灯火辉煌,烟花绚烂,人们热闹非凡”。通过对比,词人表达了自己对当年欢乐节日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整首词通过对比和描写,展现了词人在异乡过佳节时的内心感受,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凄凉。 《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照片
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

猜您喜欢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代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寒菊 / 画菊

宋代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