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在淳熙二、三年期间担任江西提点刑狱的经历。他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其中一次来到了造口。在那里,他俯瞰着滔滔江水,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江水都在奔腾不息。这景象引发了词人内心的思绪,使他的情感如同江水一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因此,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创作背景详情»
赣江水,白发渔樵江渚上。”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青山虽然挡住了诗人的视线,但无法阻挡他对于国家的关注和思念。诗人将自己比喻为白发的渔樵,意味着他已经年老,无法再为国家做出贡献,只能默默地守望和祈祷。
最后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于国家复兴的希望。落霞与孤鹜齐飞,象征着美好的景象和独立的精神,而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和和平的期盼。
整首词以郁孤台和清江为背景,通过描绘行人泪、青山和落霞孤鹜等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于国家复兴的希望。词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词境更加深沉和富有感染力。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辛弃疾词作中的一颗瑰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详情»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是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虽然有将相之才,却无从施展。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各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他举目眺望,却被青山遮断视线,中原仍未收复。然而,浩浩荡荡的江水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景象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暗喻了他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然而,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辛弃疾又愁上心头。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整首词情节曲折,回环往复,展现了辛弃疾的才情。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每一笔都言山水,每一处都有兴寄之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词句古朴,意境深远。青山虽然遮住了视线,但江水却势不可挡地向东流去。这句词既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又寓意了辛弃疾不屈不挠的意志。他的志愿虽然受到了阻碍,但他仍然坚定地向前奔腾,不会停止追求胜利的脚步。
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用自己的才情和笔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人民幸福的追求。他的词作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告白。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赏详情»
中原沦陷区的思念之情。作者写道:“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里的“高楼”指的是造口镇上的高楼,作者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叹息和忧虑。他看到的是中原沦陷区的景象,想到的是那些被战乱摧毁的家园和流离失所的人们。他的心情无法平静,无法安闲。接着,他写道:“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里的“天阶”指的是天空,夜晚的天空清冷如水。他躺在床上,仰望着牵牛织女星,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他希望能够与故乡和国家早日重聚,恢复往日的繁荣和安宁。最后,他写道:“宿昔梦见关山难,今宵守住蓬莱。”这里的“关山”指的是边疆,作者曾经梦见过边疆的艰难困苦。而今晚,他守在蓬莱,意味着他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能够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让国家重新统一起来。
这首词通过描写作者对中原沦陷区的思念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抗金立场的坚持和对收复中原的无限痛苦。这种爱国思想贯穿于辛弃疾的作品中,成为他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