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寒食清明的时节,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光洒满了大地。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散出的缕缕残烟仍然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发现花钿已经掉落在枕边的床上。海燕还没有飞回来,邻家的孩子们开始玩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了季节,绵绵的柳絮随风飘荡。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
注释:
淡荡:轻松舒适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一个节令的名字,在清明前一两天。相传在春秋时期,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居在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着树被烧死。为了纪念他,就定下了这一天禁火寒食。
玉炉:美称香炉。
沉水:指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像山一样形状的凹枕。
花钿(diàn):古代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斗草:一种竞相采集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一种优良的梅花品种,不仅仅指生长在江边或水边的梅花。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因此称为柳绵。
秋千: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也有一种说法是秋千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武帝希望长寿千秋,宫中因此制作了千秋之戏,后来倒读为秋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清照早年所作的一首词。根据陈祖美的《李清照简明年表》,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在这一年,李清照结识了张耒、晁补之以及其他同龄的女性朋友。在这段时间里,她创作了《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词作。这首词可能是在寒食节前后创作的,描绘了春光淡淡的景象。这段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时间和社交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创作背景详情»
表达。少女本想在寒食节玩耍,却被雨水打湿了秋千,使得她的心情也变得疏离。这句词描写了少女的遗憾和无奈,给整篇词增添了一丝忧伤的色彩。
最后一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是整篇词的点睛之笔。燕子飞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绿水人家绕,形容了春天的景色。这句词以燕子和绿水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整篇词通过描写少女的情景和心情,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总的来说,这篇词以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少女时代的美好。通过寒食节的景物和民间习俗,表达了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整篇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思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赏析详情»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