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手杖,独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分裂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像敲打鼍鼓,还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
李伯纪:即李纲。
鼻息鸣鼍鼓:指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声如雷之意。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
“谁伴我”二句:用东晋祖逖和刘琨夜半闻鸡同起舞剑的故事。见《晋书·祖逖传》。
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迫害,收复失地已成梦想。
骄虏:指金人。《汉书·匈奴传》说匈奴是“天之骄子”,这里是借指。
要斩楼兰: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的故事。《汉书·傅介子传》载,楼兰王曾杀汉使者,傅介子奉命“至楼兰。……王贪汉物,来见使者。……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
琵琶旧语:用汉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弹琵琶,有乐曲《昭君怨》。琵琶旧语即指此。
谩暗涩铜华尘土:叹息当时和议已成定局,虽有宝剑也不能斩断金人的统治,如同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绍兴八年(1138年)的冬天。当时,奸臣秦桧和孙近等人密谋与金朝和谈,并向金营纳贡。然而,李纲坚决反对这种卖国行为。张元干听说此事后非常愤怒,他写了一首名为《再次前韵即事》的诗,痛斥秦桧、孙近等人为“群羊”,指责他们是主和卖国的权奸。与此同时,李纲在福州上书反对朝廷议和卖国的行为。张元干得知李纲上书的事情后,写了一首名为《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的诗,向李纲表示祝贺和敬意。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题解将介绍一首送别词,该词是在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创作的。作者在胡诠被贬之后,毫不顾及个人安危,写下这首词来送别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悲壮情怀,以及对胡诠深深的感情。这首词与寄赠李纲的《贺新郎》一样,写得慷慨悲凉、愤激,充满了忠义之气,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坚定不移、坚持正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题解详情»
《登高赋》是一篇描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的赋文。文章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表达了词人孤独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下片则通过典故暗示对明朝屈膝议和的不满,并表达了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上片起首四句描写了词人手持手杖登上高楼,眺望夜空星斗和江面的宽广景象。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散,江面无人乘舟夜渡。词人沉思间看到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引发了他无限的感触。
接下来的“怅望”两句,词人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此时深夜,“鼻息鸣鼍鼓”,用以喻苛安求和之辈,表达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紧接着的“谁伴我”两句承上,用“月流烟渚”、“怅望关河空吊影”来表达词人的孤独之感。这里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相呼应,都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了词人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对李纲的敬仰之情。词人提到“十年”一句,想起了十年前南宋高宗即位时的情景。金兵进犯,南宋小朝廷匆匆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使得昔日繁华的扬州变成了一片废墟。词人倚高楼远眺中原大地的疮痍,感到愁思满腔,但又坚定了自己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最后的“要斩”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宋金和议的不满。词人希望朝廷能像汉代使臣傅介子那样提剑斩楼兰王,对付金人。
整篇赋文通过描写词人登高眺望夜景,表达了他的孤独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同时通过典故暗示了对明朝屈膝议和的不满,并表达了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赏析详情»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他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是芦川永福人。早年曾在太学上舍生,后任陈留县丞。
在金兵围汴、秦桧当国的时候,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部队,坚决抗金,并力谏死守。他曾经赋诗《贺新郎》赠送给李纲,但后来被秦桧得知此事,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追究责任,并被削去官职。
张元干被削籍后,他开始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客死,去世时大约七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福建螺山安葬。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被誉为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