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从前我像李白一样是钓鳌客,如今却像邵平一样成了隐居种瓜的园丁。三伏交秋的时节再次来到吴县,一定能欣赏到太湖美丽秋景。人世的风波在耳边摇荡,千古功名在身外飘浮,何时能让我张开神弓射金兵?辜负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无奈地望着故园生愁发怔。
我经常梦见中原受敌人蹂躏,老泪纵横挥洒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陈登志在天下的豪气,不像许汜那样只关心田地和房舍。我有刘备忧国忘家的心,身在百尺高楼上卧睡。头发已经稀疏,还有几根银丝,喜欢听清凉夜晚倾盆大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啦鸣脆。雄心壮志依然在,只是遗憾光阴白白地随着百川向东流逝。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共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也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的版本,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的版本。
钓鳌客:指有大志向的人。
削迹:隐居,表示隐退。
种瓜侯:引召平种瓜的事。
吴会:今江苏吴县。
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合称为三伏。俗谚说:“第三伏在秋”。
五湖:此处指太湖。
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此处用旄头指金兵。
孤负:即辜负。
南州:泛指南方。
豪气:豪迈的气概。
百尺卧高楼:引用三国陈登斥责许汜只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的事例。
清夜:宁静的夜晚。
瓦鸣沟:即瓦沟鸣。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
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付与:拿出;交给。
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
《水调歌头·追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辞官南归大约二十年后的某一夏日,作者重游吴地并写下了这首诗。在《登垂虹亭》这首诗中,有一句“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这句话可以证明作者离开吴地已经有二十年之久。
二十年前,作者曾经在吴地担任官职,但由于某种原因,他选择了辞去官职,离开吴地。这次重游吴地,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回归和重返过去的经历。
在这个夏日的某一天,作者来到了垂虹亭,这是一个他曾经熟悉的地方。站在垂虹亭上,作者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往事,思绪回到了当年离别的那一刻。他感叹时间的流逝,二十年的光阴如同一瞬间般过去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吴地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吴地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怀念。这次重游吴地,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心灵之旅,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和致敬。
通过这篇创作背景,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吴地的深情厚意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也让人们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引发对于离别和重逢的思考和感慨。
《水调歌头·追和》创作背景详情»
一雨”等词语的运用,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奇士形象和国事愤言,展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整篇赏析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水调歌头·追和》赏析详情»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他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是芦川永福人。早年曾在太学上舍生,后任陈留县丞。
在金兵围汴、秦桧当国的时候,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部队,坚决抗金,并力谏死守。他曾经赋诗《贺新郎》赠送给李纲,但后来被秦桧得知此事,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追究责任,并被削去官职。
张元干被削籍后,他开始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客死,去世时大约七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福建螺山安葬。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被誉为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问讯金华伯,自是地行仙。
只为朱轮画戟,句引到湘川。
用个狎鸥心地,做就烹鲜时政,民化我何言。
但贵衡阳纸,纸落尽云烟。
对湖天,梅索笑,月还圆。
旧时岳生申甫,重到是前缘。
快洗瑶觥一醉,唤个鹤仙起舞,骑取上花砖。
春秋更多少,庄木八千年。
岭峤转和气,英荡挟新凉。登车揽辔慷慨,风采肃台纲。第一澄清官府,次第咨询民瘼,余事到囷仓。谨勿养稂莠,莠盛稻苗伤。
金芝秀,蒲涧碧,荔枝香。此中风味不恶,暂借使星光。毋薄炎荒瘴海,曾著广平李勉,归去□平章。唤起昔贤梦,千载续遗芳。
千一载英杰,百二国山河。提封几半宇宙,万里仗天戈。十乘晋军旗鼓,三岁秦关扃锁,地利属人和。位次功第一,未数_侯何。
建青油,持柴荷,听黄麻。乾坤整顿都了,玉殿侍羲娥。且醉东湖花柳,却泛西湖舟楫,留不住岷峨。谁为语儒馆,浓墨被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