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
本文通过方仲永的实例,阐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为叙事部分和议论部分。叙事部分以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为开端,但由于其父不重视教育,最终导致他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文章通过这个实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精准而恰当。叙事部分用短短的234字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幼年到成年的才能变化过程,议论部分也只有70多字,每个词句都有确切的表达作用,没有多余的内容。例如,第一段首句介绍了方仲永的背景,同时通过“未尝识书具”和“不使学”这两个词,暗示了他的家庭背景对他才能的影响。接着用一个“啼”字生动地描绘了方仲永儿时索求书籍的情景,再用“忽”“即”“立”三个副词,生动地展现了他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形象。通过一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揭示了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愚昧之态。最后的“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简洁明了,通过一“见”一“闻”一“问”交代了方仲永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逻辑严密。读者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精准。

本文的语言平实而又富有感情色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通过情感的渲染,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方仲永的实例,阐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精准,叙事简洁明了,议论言简意深。同时,文章的语言平实而又富有感情色彩,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整篇文章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诗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学习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