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己亥杂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清朝道光年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龚自珍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国家。
龚自珍被誉为“医国”的人物,他深知国家的危机和民众的苦难,因此他积极宣传变革,呼吁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然而,由于时局的敏感性和封建统治者的忌讳,龚自珍的言论和行动常常受到限制和打压。
1839年,龚自珍辞去官职,决定南归。在他南归的途中,他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了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些诗歌作品记录了他的思考、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龚自珍的文学才华,更是他对时代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诗歌,正是龚自珍在南归途中写下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可能包含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呼喊,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他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创作产物,它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这些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展现了龚自珍的文学才华,更是对封建主义时代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己亥杂诗》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分析了这首诗的三个层次。首先,诗人通过描写“万马齐喑”的现实社会,表达了对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言说的沉闷气氛的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其次,诗人指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示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最后,诗人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朝庭应该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人通过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表达了对拯救中国的渴望和战略性设想。整首诗通过揭露时弊和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己亥杂诗》赏析详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诗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格,通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来形容清朝统治下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诗人认为只有通过一场革命风暴才能打破这种局面,而其他方法都是无效的。他用“万马齐喑”来比喻人们在清朝统治下不敢讲话的局面,表达了他对于这种沉闷气氛的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
诗中还运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通过“我功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表达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创造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诗人借用了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展现了他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目光。他认为清政府腐朽无能,面临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威胁,需要一种不拘一格的方法来招揽人才,实现国家的振兴。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痛心和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展现了他敏锐的眼光和斗争梢神。诗人的失意和境遇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作为一个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面对这种情境,不可避免地会感到痛心疾首。
《己亥杂诗》鉴赏详情»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在27岁时中举人,38岁时中进士。曾担任过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并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的行动。48岁时辞去官职南归,次年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突然去世。
龚自珍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充满了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著作包括《定庵文集》,其中收录了300余篇文章,以及近800首诗词。他的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有315首。龚自珍的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苑春如绣。
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
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
算此外、谁欤吾友?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类湿青衫透。
是鹃血,凝罗袖。
武昌万叠戈船吼。
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
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搔首。
正乌鹊、南飞时候。
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
我亦是,中年后。